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

百科

穷孩子有木有春天?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分类: 百科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13

阅读 :434

穷孩子有木有春天?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穷孩子没有春天?】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生源比例已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为17%,而当年全国农村考生比例为62%。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被西安五大名校垄断。国家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却陷入困顿。6 个答案

答案 1:

好久不用新知了,心里顿生愧疚啊……打开已经发了毛的新知,看到这么个问题,想起前段被《大学生》-毙掉的约稿,正好粗浅谈谈,穷孩子到底有没有春天?

大学,一定是穷孩子的春天吗?

又是一轮新生入学季。

恢复-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然而,当我们笑谈高等教育扩招成果,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可以挤过-的独木桥,有机会成为大学象牙塔的一份子的时候,我们却悲哀地发现——中国一线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和比例,反而越来越少了。

新华网调查表明:清华、北大、-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前不久,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与此同时,《南方周末》的一篇《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报道,更是备受各界关注,从各大媒体到灌水贴吧,从一线专家到普通网民,“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开始在社会上弥漫。

那么,当整个社会开始思考,“穷孩子到底有没有春天”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来反向思考这个问题——大学,一定是穷孩子的春天吗?

先来讲讲两个小段子的对比。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了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与此同时,大学生这样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当我们享受高等教育扩招所带来的“福音”时,却发现“福音”背后自然而然引出的一个社会现象——大学的社会认可度降低了。“大学”不再像八十年代以前那样神圣,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精英人才”的等同语,社会对大学的态度,正在慢慢趋于冷静,特别是对于那些普通地方院校和非重点大学,面临的社会认可度压力就更加明显——“上大学还不如上技校”、“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不绝于耳。

《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变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以来失业率持续最高的专业。《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而这组让人心酸的比例,也在现实中得到了不断证实。就业寒冬的压力,让大学生对大学产生了不断质疑,也带来了一个连锁反应——寒门子弟--。还记得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生拒绝了-,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到了2010年,中国-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又减少了65万人。

“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在自杀前如是说。我们不妨这样算一笔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对于寒门很多寒门子弟来说,若是苦读十二载,-后去了地方性院校或非重点大学,每学年收费平均是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虽然进入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是如果毕业就不了业,又拿什么去还?

然而另一方面,对比“高投入高风险”的大学生活,职业学校相对低的投入,和相对高的就业率,对很多寒门子弟来说成了一种逆向吸引。拿重庆-生-的事件来说,重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11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新生劳动力占10万人左右,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7%。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也显示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

有人说,寒门子弟大学生数量的减少,和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户口大学生的相对数量下降有关。然而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对于寒门子弟,当自己要面临十余载的寒窗苦读,当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当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让自己这个大学生读一个看不清未来的大学时,有人评论,这种不再去单纯去挤-独木桥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经过理智思考的选择,和自己人生方向的把握。

也有声音这样安慰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大学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再是唯一的衡量,寒门子弟大学生数量的减少,也未尝不是一种年轻人发展方向立体化的体现。然而这个解释,总觉得有些差强人意的含义在:既然不上大学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既然我们批判高等教育扩招、“学历不值钱”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中国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为得到一个大学的肯定?答案很现实——因为“不上大学照样成功“的传奇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需要这个指标。

大学,一定是穷孩子的春天吗?

不上大学,穷孩子没有春天,照样会迎来夏天吗?

答案 2:

这说明本来世界就是不公平的,非常强调公平,其实才是对弱者的不公平。

穷人和富人的台阶占位本来就不一样,条件好的孩子接触的世界和穷孩子能一样吗?他们的机会本来就是不均等的,因为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更优质。

这个难题,我相信目前的政府是没有想解决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心安理得享受特权了。

答案 3:

穷孩子有春天。

现在农村的学生少了是因为家长们勤俭节约,把孩子送进了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更好的报效自己的家乡。

解决的方法:

国家要有决心做好教育。没有决心做好,即使投入再多的钱也是掉入-的口袋中。

寒门学子不要放弃,即使是考不进名校,进入一般的大学,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春天。

家长不要穷教育。家里即使再穷也要用孩子能上的起学,只有这样,这个家庭才有未来。

答案 4:

在高中和大学确实发现不少成绩等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错,大学尤其明显,除了家庭条件,这些孩子还有的共同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培养模式:

    很小的时候家庭就为教育倾注了大量精力,各种辅导班各种兴趣培养,虽然有人批评过这种教育方式,但是我觉得只要适当些对于孩子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优秀已经被培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不仅仅是在成绩这一方面上。

    如果说资源的配置不公平的话,因素就太多了,一般的家庭都很难得到更优质的资源,只能说是‘穷孩子’的话对这些因素的抵抗力更低些。我和身边的朋友一路求学过来都没有碰过夸张的不公,也没有优待,只要自己肯学,该有的机会都会有,而且不少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帮助。

    所以就上重点大学这件事来说,我觉得关键在于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而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可能就较少顾虑到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的学校环境又没有好好维护孩子对学习的热爱的话,孩子就很难靠自己在学习这条路上走的很稳。

    至于‘穷孩子的春天’,我真心觉得不一定非要上重点大学,像传承一些手艺技艺,不比没有明确目的的上大学差,关键还是在培养孩子的性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答案 5:

    尚缺一点公平机会,别的也不缺什么,又不是少胳膊缺腿的

    答案 6:

    1,问题的提问者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什么是“穷孩子的春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春天”的向往,其实个人认为每个人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贫穷的人的春天可能是坐在田间阱陌,安静的看着夕阳余晖,享受着安静的快乐~~~富人的春天可能是在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问题提问者的错误就是把每个人的春天都理解为上名牌大学~~~~

    2,每个人出生的台阶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矫正有类似问题提问者同样思维的人,这种思想很可怕~~~

    个人浅见~~

下一篇:Kick start,jump start,pus- start 的方法和原理各是怎样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民歌怎么唱?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