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

百科

Google+ 的圈子相比 Facebook 的组群,哪个更贴近现实?

分类: 百科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10

阅读 :343

Google+ 的圈子相比 Facebook 的组群,哪个更贴近现实?"Google+"发布时标榜其方案更贴近现实使用后的确发现,能很好地控制隐私,让特定的人看到我们又能从"Incoming"接收来自他人的状态更新可从对方看,这就像是通讯录,并不能往外传递关于群体的信息"Google+"不能搜索从相同兴趣组成的群也不能向兴趣相同群体发贴讨论某类特定话题但如谷歌所言,我们的确是同时处于多个不同的群体当中那么相互对比,哪种划分更加贴近真实需要呢?还有其他的可行方案如何?例如:将"Google+"圈子部分-查看权限,作为群?让一个群分开设置(查看权限)和(提醒及编辑权限)?28 个答案

答案 1:

G+是针对facebook隐私信息处理不当的缺点推出的,它用群组(circle)代替了复杂的算法,对用户进行隐私保护,通过用户自主的对好友进行分组来筛选哪些信息可以被哪些好友读取,哪些不可以,这是目前任何算法所不能做到的,因此google+标榜自己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社交图谱。我认为,从理论上讲google+确实比facebook领先一步,在facebook上社交的单位是好友(及一个自然人),而google+的社交单位是circle(或许把它叫做群组),我所说的社交单位是依据浏览好友信息的权限划分;在真实的社交谱图中,我们有权决定涉及自己隐私的信息的获取权限。首先看看facebook是怎么做到隐私保护的:每位用户都可以对自己的动态进行隐私设置,facebook提供了如下选项:1、仅限朋友可见(即-朋友上说的一度人脉)2、朋友的朋友可见(即二度人脉)3、特定人选可见4、仅限自己可见5、选择不许这些人看见6、所有网民通过这几项,facebook认为用户完全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但是我有以下几个质疑:1、facebook是社交网站,用户在上面发布信息,是希望和不经常见面的好友分享近况和消息,为什么会有“仅限自己可见”这样自相矛盾的选项?facebook还提供-记事本服务了?实际生活中,谁会2、如果你不进行隐私设置,你所有的动态均会默认为可以被所有网民获取,假设我一不小心发了一条涉及隐私的消息出来,又忘记了对该条信息设置权限,我的隐私就被暴露了,我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得不频繁进行隐私设置,很是麻烦。然后再看看google+是怎么做的:创建自己的G+账户之后,在stream中默认有四个分组:friends(互相关注)、family、following(单向关注中)、acquaintances(熟人),你当然可以创建更多的circles,比如你跳槽到一家与原公司存在竞争的公司,你完全可以创建“原同事”“现同事”两个circles;每当你更新自己的动态或者分享好友的动态时,google+都要求你选择一个circle,从而确定对你的信息的获取权限。google+提供了如下选项:1、某一确定circle(已确定circle内成员)2、your circles (你所有的群组)3、extended circles(官方解释:everyone in your circles , plus all t-e people in t-eir circles)4、public(官方解释:visible to anyone w-o -as added you to a circle ,as well as your public profile)同样的,在google+上发状态或者分享信息都需要指定范围,虽然听起来很麻烦,但由于事先已经确定circle成员,因此在PC或者移动设备上都只需要单击一下,确定范围,再单击发布就OK了,步骤要比facebook简单不少。但是google+也并不令人满意,缺点仍然是在选项上,我可以同时分享给多个circles,但是需要重复选定范围;其次就是实名制政策上的问题,如何确认对方真实身份(究竟是不是我朋友或熟人),这还需要google进一步摸索改进。因此,虽然理论很先进,但是google显然没有处理好其中的微妙体验,如果静下心来做的话,我认为google+是会超越facebook的,得益于对隐私的重视和保护。————————————————————————————————————————group的功能确实是我疏忽了,对比了一下group和circle,发现:1、group是facebook提供的更高一级的好友分组功能,从群组的图标来看,可能是希望用户自主根据兴趣或者地理位置划分,在这点上,人人网上的群完全与其一致2、group提供了三种设置:公开、封闭和保密公开的group,群成员和动态对所有人都可见封闭的group,任何人可以查看群和群成员,只有群成员可以查看群内帖子保密的group,只有群成员可以查看群和群成员以及群内帖子内容国内人人网页模仿了这种模式,稍有改动,只有保密群和-群两种,分别对应封闭的group和保密的group,可能人人网觉得公开的群没有意义,建立群的目的就是和固定的一部分人分享消息,因此取消了公开群,而facebook没有取消,这也是让我觉得费解的地方3、group的使用缺乏引导,这种情况在google+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你每次更新都需要确定范围;facebook不会强制你使用群内分享功能,但是用户没那么聪明勤劳并且有耐心,很少人会为了保护隐私自觉地创建群、维护群、发展群,除非他有另外的需要,因此社交网站在保护隐私方面限制用户换个角度来看反而是爱用户,为用户考虑。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同时也谢谢@题叶 的提醒

答案 2:

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应该是以话题聚合的圈子,即论坛。G+主要是以人的关系来聚合的圈子,从人的关系来看不光是隐私控制的问题,还有兴趣、活动以及时间的维度,兴趣和活动的维度会超越或者脱离现有人际关系圈子,最难把握的是时间的维度,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人际关系的疏离会发生变化,所以圈子如果能动态的反映这种情感疏离,就更牛了。

答案 3:

一个是主动,一个被动,G+的圈子是用户主动完成建立的,组群则是被动的,等待其他用户来加入组群的。所以在这两种方式里,用户的活动方式是不同的,圈子是完全自己主导的,组群则需要用户去适应它。

答案 4:

Google plus的优势在于对好友进行自然方便的分组(circle),以方便控制个人的隐私。结合了facebook的强关系好友和twitter的单向好友关系两方面的优势,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好友的隐私实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知道,每个人对好友的隐私都是感兴趣的,但是对自己的隐私是更愿意保留并隐藏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实质上是希望自己的隐私更少被人了解,而却希望自己更多了解别人的隐私。这本身就是个矛盾。facebook在保证个人隐私的条件下,逐步开发好友间的信息共享,这是它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最有争议,也是它最可怕的一面。Google plus通过简单的circle去控制管理个人共享的信息,彼此非对称,却也隐藏着用户容易暴露不想显示给别人的信息的风险。这个和之前g-il里面buzz默认共享信息是一个道理。另外一方面,Google plus的野心太大了,是对一个人所有在网上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发。这是google一贯追求的整合全互联网信息的使命。但这对用户来说,也实在是太庞大的一个信息共享系统,你所有在网上的信息都要共享,虽然你可以对你要共享的人进行管理,选择你愿意共享的人。但这些信息是你的的确确愿意共享的吗?很难说。一个人在网上的信息总是有愿意共享出去,也有不愿意共享出去的。总的来说,facebook和google是一个世界的两个视角,宁愿不同,不愿意在一个网络中生存着。

答案 5:

圈子和群组又不是互斥的

答案 6:

两者都不贴近现实。第一,现实世界的圈子与物理空间息息相关。当你在家里,你的圈子就是“家人”;吃完早餐去上学,圈子变成“同班同学”;放了学去打球,圈子就是“球场上的球友”。但是,互联网恰恰无远弗届,无法模拟物理空间。因此,线上的圈子与线下的圈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第二,现实世界的圈子是随机的。就算在同一个球场上,今天和你打球的人和昨天相比,可能多了一人,或者少了一人,甚至完全换了一队。计算机根本没办法穷举所有的情况,更何况G+和Facebook要你手动划分与管理圈子,这不是明摆着坑爹吗?纯银说得比我好多了:“这个概念(圈子)果然-正确,但落实起来有难度。”(goo.gl/4S2sK)

答案 7:

国情不一样,做出来的当然不一样

答案 8:

很难直接地讨论是否「贴近现实」。社会化的网络应用,为现实中的各个「个体单位」,建立起一种基于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联系」;在实际运用时,这些应用更像是一种社交环境和社交工具。更早一些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个体单位之间,通过面谈来进行即时通讯,通过书信来进行远程交流。后来出现了手机、电子邮件(邮件列表等)、即时文字聊天工具等,但无法讨论前后哪一种交际模式更「贴近现实」。到今天,手机和电子邮件,已经被习以为常地看作「现实」了;又出现了新的社交环境和社交模式,在这些新的模式之间,也无法讨论谁更「贴近现实」——新的网络社交模式,会对现实生活进行倡导;最后,几种比较符合当下人需求的模式,会融入到生活方式中去,逐渐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现实」。Google+ 具体产品设计方面,可以参考一些热门讨论:z-i-u/topic...

答案 9:

Google+的对手我觉得从来都不是facebook,而是twitter,他是信息源,不是真实的生活圈子,如果说把它定义为生活圈,在这个意义上G+已经失败了,他和生活圈的重合度非常小,反而是facebook更自然。

答案 10:

应该说,对东方文化背景,哪个都不贴近现实。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隐私的判定显然非常不同。

答案 11:

以人的关系来聚合的圈子,从人的关系来看不光是隐私控制的问题,还有兴趣、活动以及时间的维度,兴趣和活动的维度会超越或者脱离现有人际关系圈子,最难把握的是时间的维度,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人际关系的疏离会发生变化

答案 12:

感觉G+的用起来好一点,就是同步比较麻烦。

答案 13:

关键的问题在于个人在现实中的社交是样子,对中国人来说,圈子更贴近现实,但每个人又随时可能想变换圈子或扩大圈子。

答案 14:

不能找到相同兴趣组这一点稍显不足,但除了这点随时随地圈人,评论全部显示什么的非常好,个人感觉与圈子里的G友互动体验比微博好,帖近现实方面差不多,可G+把分组功能细化变成圈子,让用户体验更加有趣,更加直观,让互动更方便。

答案 15:

这个“(社交)关系”,与东西方文化无差别,更不存在“国情”的说法。什么叫“贴近现实”,问题里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概念。不过,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点是不是很好地说明了什么?至于脸谱和谷歌+的区别,这个最明显不过了:谷歌+是以“圈子”立足的,无圈子不关系;脸谱显然不这么认为。表达完毕。

答案 16: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合理的权限隐私控制,因为我用人人网加的人太多了,要是发个状态认识,但不怎么熟的人也都要过来品头论足一番,这样看来跟公共场所毫无差别。但最大的问题是,像G+,这个产品做的再好,缺了用户都是空谈。。周围的朋友除了那些个写代码的玩玩,其它还真没几个人玩。。

答案 17:

圈子显然比群组 更好玩,用户体验更好,就这么简单。

答案 18:

圈子是以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划分群组是以用户主观判断好友亲疏程度或者其他维度为划分如果facebook可以实现发布信息时选择那些群组的用户可以看到 就可以-掉G+因为群组完全可以包含圈子的功能而且还可以达到圈子不能达到的划分维度

答案 19:

这种有点偏极端的问题不好回答诶,如果我们使用google+不用再讨厌的翻-什么的,google+在中国成功的机会的确很大,(许多中国人对李开复老师自传里的google非常向往,一些效应...).就个人而言,facebook隐私性高,google+圈子的灵活度高。

答案 20:

我觉得google比较好用,很贴近现实,用起来很方便,相信国内会有一家做类似的产品的,拭目以待。

答案 21:

现实的话facebook都是实名当然更现实, google+虽然实名的多,但你用你的ID有时候也可以,像中国用户不一定要用真实中文名,用自己的英文名也行。 不过google+的圈子比FB的好了不知多少倍。

答案 22:

筒子们表忘记,只要UGC的,在天朝都得删贴,任重而道远啊

答案 23:

所谓贴近生活,2个角度 1.关系贴近(沟通方式和现实相像,甚至是超出现实的限制 ) 2.内容贴近(生活中的场景能够自然实时真是的变为内容)

答案 24:

都不贴近中国

答案 25:

我现在想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人A发布消息是针对A1圈子,A1圈子里的人B收到后进行分享,分享到B1圈子,加入A的圈子A2中存在一个好友C,而此好友又恰恰存在于B1圈子中,那么C就应该能看到B的这条分享,而这又不是A的初衷,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答案 26:

应该是google+,因为圈人的方式不会给人压力,不想加好友需要对方确认,你还不好意思不加,圈人就宽松很多,没有强制性,国内也有网站引入google+的圈子概念了,叫圈圈 quanquan.in

答案 27:

实际生活是社交圈与兴趣圈结合在一起的方式,google+没有为内容做标签,所有内容一锅粥放在一起,可能是搜索太强大了,国内有个圈圈模仿google+的圈子概念,就是社交与兴趣结合的方式,域名很怪 .quanquan.in,好象是印度的域名,记得有人写过一篇文章社交图谱与兴趣图谱,google+和facebook都没有建立兴趣图谱,倒是tumblr是兴趣内容的,但是关系太弱了

答案 28:

如果说我们上google不用再越狱,google+在中国可能大有机会……

下一篇:我们在遇到危险时,怎么样的尺度算作正当防卫?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局可以查到股东在公司中的股份比例吗?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