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最早土器是以「大坌坑文化」为代表,,以大约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为其主要活动的时间;晚一点的则有台北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台北植物园文化,直到公元500年才结束。此外,从北部到南部、从西部到东部,先後都挖掘到许多史前陶器,而且还继续有新的发现出土。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大多是夹砂红陶、灰陶、彩陶和黑陶等,器形有罐、钵、壼、碗和土偶等,器表多有印花,纹饰则有绳纹、刻纹、贝纹、捺点纹、圈纹、网纹、几何纹、方格纹、曲折纹、编织纹、云雷纹、涡纹等等。
土器主要的特色使用有色黏土为原料,以纯手工的方式生产,利用简单的刮削与拍陶工具,加以一些压印或刻划的花纹装饰;此时还没有真正的窑炉,大都以无窑覆烧,这种烧窑的限制使得它的烧成温度很低,通常不会超过900℃,烧出来的成品孔隙很大,会渗水,质地也较粗松易碎裂。称为「土器」是由於它还达不到一般陶器的品质。这种低温烧成的土器,大多是没有施釉的夹砂红陶、灰陶、彩陶或黑陶,形制不大,器形也简单。
台湾原住民陶器的制作也包括在史前土器之中。史前陶器和台湾原住民之间本来就很密切,目前所谓原住民九族中,除了泰雅与赛夏族之外,其余各族都曾从事陶器制作,例如排湾族、阿美族、布农族与曹族等都会制陶。直到战後初期阿美族还有制陶者,但如今已不再制作;唯独兰屿岛上的雅美族(亦或称达悟族)硕果仅存,他们遵循传统,由成年男子以手工制陶,保持最原始的陶器。原住民制作的方法和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极其相似,纯以徒手成形,捏出陶罐、陶壶、陶瓶、陶碗、陶钵和土偶等各种器物,再於表面装饰花纹。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