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生活 > 生活

生活

夹紵胎(脱胎)

分类: 生活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25

阅读 :536

夹紵胎,古称「夹紵」,今称「脱胎」,日本称之为「乾漆」,又名「抟换」、「抟丸」、「脱活」、「脱沙」等。

紵,指的是麻布,原始的漆器,都是以先以土、陶塑、灰泥、木、竹作胎,制成器形,然後在表面上漆以保护美化。而所谓的夹紵法,则是先以泥灰作胎,在上用生漆黏贴麻布、绸布、夏布和漆灰等,层层相黏,等麻布和漆灰乾固後,将其中的泥胎取出,外施髹涂色漆、彩绘,由於这种漆器无实胎,脱胎之後只剩夹紵的麻布,所以漆器器体非常轻盈,便於携带,因此夹紵脱胎技法常被运用来制造佛像。此种技法是利用布的经纬纤维,强化漆乾硬後韧性,凝结成牢固的坚实器形,棉布上漆,在热涨冷缩、风化氧化的岁月催促下,仍能保持不龟裂之特性。 过去用麻布包覆上漆,因纤维粗糙、附着力不张、取得又不易,现在皆改用棉纱布、帆布。

「夹紵」技法创於战国时期的楚国,但是到汉代才逐渐成熟。汉代夹紵漆器有两种,一种是木质器物外加夹紵,这种是木胎外加数层麻布及漆灰;另一种则是纯紵漆制成。至魏晋南北朝因佛教盛行,造寺塑佛的风气大开,北朝时造佛像,多为石刻,南朝则除木、石、金、铜等外,更发明以夹紵法造漆像,并将此技法发展到了高峰,开始用夹紵来制造佛像,甚且有高达丈八的大佛像,是我国漆工艺中伟大的成就。

夹紵技法是以布作为漆器胎体,除了可制成任何器型,如花瓶、果盘、杯盒外,尚可制作观音、罗汉、大狮、大鼎等大型作品,应可说只要有形皆可以布漆制成,其特色是,静置於柜台上看不出与铜、陶、木雕造形有何差异,但捧在手掌上却轻巧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在清末民初,佛具店从福州师父习得此技法,现今六十岁以下之佛像制作者恐少有精研此技艺,时代在变,变的是人心对历史的承受力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受程度。赖高山先生,是台湾当代脱胎漆艺造型顶尖代表之一,超越传统藩篱,自创个人色彩风格,其作品厚重踏实,设计题材广泛深奥,有台湾原住民图腾,亦有汉民族风味,将脱胎漆艺引领至前所未有新纪元。其制作态度之严谨,及对工具材料之要求甚高,采用上等棉织帆布以及日本轮岛制地粉、生漆调和成底灰,加上其雄厚美术绘画底子,将台湾脱胎漆艺发挥到国人另眼相看的崇敬地步。

夹紵脱胎技法有二种,包括阳模制作及阴模制作等方式,分述如下:

一、阳模制作:

直接制作土模或合瓣木模,一般切割成九块组合,完工时,只要将中间那块模拿开,其余就可剥离,目前台湾无人使用。

脱胎工序:

1.於土胎土全面涂上离型剂,一般用浆糊 或肥皂水抹两三道,将来脱土较刀便, 不会因黏到漆而难分难解。

2.底漆使用黄土粉以水调和,将两色生漆以1:1的比例调匀,打底三次,每一次乾後,皆要研磨整齐。

3.用糯米粉5,蕃薯粉1的比例,调水混合加热成浆糊,黏度要恰好,不可太稀或太稠。

4.糊漆以生漆5、浆5的比例,混合成糊漆,将纱布全面裱贴,最好裁剪成小块状,避免重叠产生缝隙,糊漆不可残留过多,将来会变形。

5.布漆贴布到底要几次才算标准,布漆少器软不符使用原则,布漆多则浪费时间,完全视纱布、夏布、帆布的厚薄和打底次数,一般不得少於四次或多过十次。

6.以瓦灰或地之粉硬质细粉,粗中细三次,金钢沙80%加水加黄土粉20%混合,全面以橡胶篦或大油画笔刮涂器形。

7.再以黄土粉(以水调和)、生漆以1:l调拌,全面刮灰三次。土软较适合研磨。

8.砥石或#320号水砂纸研磨工整。

9.漆灰修整一次。

10.研磨中涂上涂。

11.脱胎一泡水30分钟,将土挖出清洗,直至黏土不沾。

12.修补加饰技法。

二、阴模制作:

以石膏或矽胶翻模花凹陷部位制作,工序大致相仍,完工只要泡水即可脱离,人像或比较复杂器形需二块以上模具,组合比较须要细心技巧毅力组合。阴模制作的夹紵技法,在战国时代已出现,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

参考资料

    万世绝学里的台湾漆艺(民94)。赖作明,台中市。台湾漆器文物风华-蓬莱涂漆器(民90)。南投县民俗文物学会,南投县。王清霜漆艺创作80回顾(民90)。林美臣、洪文珍、王贤民着,国立台湾手工艺研究所。赖高山漆艺创作研究专辑(民94)。何荣亮等着,国立台湾手工艺研究所。

下一篇:冠心病注意事项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怀孕七个月注意事项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