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生活 > 生活

生活

灰釉

分类: 生活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29

阅读 :387

一、何谓灰釉

灰釉(ash glazes)意指在釉药配方中,全部或部分地以天然植物灰做原料调配制成的釉药,称之为灰釉。林芳容对灰釉下其定义:当釉药中草木灰之含量高於25%时,草木灰将影响釉药的表现,故将釉药中所含草木灰之重量达25%者称为草木灰釉。以古代中国制陶为例,古时陶工普遍采用石灰石和某些特定植物枝叶一起燃烧成灰,备妥灰类後再搭配适量的土石制成釉药,这样的釉材来源选择不仅成为中国陶瓷的一大特色,直接或间接的也影响周边的越南、韩国、日本、台湾等东亚地区,此方式有别於西方源自矿石的釉药系统。

现代的陶艺家普遍将灰釉分为两类:(一)自然灰釉-以植物为燃料的窑,於烧窑时自然降落於坯体上的植物灰,经高温与坯体表面共熔後所产生的釉药面,?柴烧?即是这样形式所产生的灰釉。(二)人工灰釉-收集处理後的植物灰,以全部或部分的植物灰经人工方式调配并施於坯体上,经高温烧制後所产生的釉。

草木灰在组成上变动大,即使是同一种树木也会不一样,想要使某地得来的草木灰其组成一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若要使用草木灰配釉,就是靠试验和检验的手续来决定。於笔者的研究经验中归纳原因,主要是由於草木灰中所含成分会因植物的种类,和其生长的气候环境、壤土结构、采集季节、砍伐部位和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使得灰类中的组合成分会有相当的差异,加上灰的收集和处理既费工又耗时,因此并不受低成本与规格化量产工业陶瓷所青睐;但是草木灰所调制而成的灰釉,经由高温烧成後的釉色韵味幽雅,具有温润的气质与格调,是一般矿石原料之媒熔剂无法复制或赶上的。

二、灰釉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窑经改良後,普遍温度都能烧到1200℃以上,或许早在纪元五百年以前,由於倒焰式的窑体出现,它保存和利用木材火的热而不使其直接从烟突中逃失,因而发展出在高温下溶化的新型釉。古代人收集草木灰来当釉用,相信是中国古代的制陶先民,发现在窑室砖壁上附有具光泽的落灰薄釉,以及自然落灰在坯体的一面或肩颈部形成的光泽釉面,还有其他尚未熔解的落灰薄片,因此试图以人工的方式施涂草木灰为釉,成为灰釉的根源。中国商朝时期即开始烧制具有灰釉的原始瓷器。何启民(民75)曾针对故宫博物院的河南安阳殷墟遗迹中一块带青釉之破片进行研究,认为该近於瓷化的釉陶破片,具有人工施涂的釉迹,烧制温度约1200℃左右;张康福(民76)亦将其作化验分析比对,证明商周之高温釉中以草木灰为助熔剂的主要来源。

於东汉时期,浙江地区已烧出了达1300℃的青釉瓷器,坯体与釉质经显微结构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外观质量都以达到瓷器的标准,推断当时是以瓷石混合草木灰制釉;自东汉、五代到北宋以前的这段期间,制备青釉都是引入草木灰所调制。林芳容分析蒋祈所着?陶记?一书,推论中国在南宋开始及以後,使用石灰石烧炼植物灰,引入釉中,再将釉灰与釉石相调合为釉药。由此可知中国历来釉药的配制,仍以草木灰构成釉药中的主要原料。

早期台湾先住民的粗陶无法满足移台汉人所需,因此台湾的日用陶瓷品自明代以来(十七世纪)大多由中国所输入,大约於清代初期(十九世纪)中国的烧陶技术渡海来台,台湾日用陶器的烧制才比较普及。台湾早期的釉药都是从自然界的天然物质收集配制,如俗称的?泥灰釉?主要以木灰和泥浆所组成;木灰里主要包含杂木灰、相思树灰、樟脑木灰、稻壳灰、香茅灰等,泥浆则以红土、瓦土、黄土搅拌而成,两者相为调配制釉,视坯体的温度或烧窑的温度的不同,调配的比例就会有所调整;台湾光复初期,流行使用铅釉为原料,各窑场利用废电池的铅棒,制做廉价的铅釉,後来公卖局规定不可使用铅釉制作酒瓮酒器,因此才再度改用草木灰调配低温红土、长石粉、玻璃粉等作为釉药配方。

贰、植物灰的处理原则

在制造灰釉的处理过程中,必须先燃烧适当的草木灰,之後加水成为泥状除去异物,过筛60-100目以便施涂,并浸泡於清水中二至三天以後,使下层灰烬会逐渐产生沉淀,上层则产生黏性液体,倒掉这些液体後在重新加水浸泡,重复处理几次,一直到洗灰的水澄清不在黏稠为止;这些黏性液体是灰类中所含的硷性盐类,这些溶於水的硷性物质可能使釉药呈色变差,而且灰的成分和温度会不容易控制,所以处理灰的方式和水洗静置的次数将影响灰釉的控制变因。

程道腴则认为:处理灰类在和水过筛後,静置灰水混合物让其澄清,撇去上面的清水再洗一次就好,因为洗太多次会去除太多的钾灰可溶性硷类,因而降低灰做为熔剂的效果。笔者参访过部分的陶艺家喜欢使用未经水洗过的灰,刻意保留水溶性钾钠以及灰中杂质,在烧成时朔造意外的变化与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灰的方法,会因着重烧制效果的变化、实验控制变因的多寡、个人习惯的程序方法因而相异,於是会有不同的方式处理收集来的植物灰,并无硬性的规定。

参考资料

    林芳容(2000.7)〈草木灰釉的历史与烧制实验方式〉《中华民国陶业研究学会会刊,第十九卷,第三期》页15、16 程道腴(1996)〈制陶瓷用的黏土和釉〉新店市:徐氏基金会。页6205。林芳容(1998)〈草木灰釉烧制实验模式之研究-以中学生活科技课程教学之应用为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页17 邓淑慧(2005)〈酒瓮的釉色与烧成〉《陶艺季刊。46期》台北市:五行图书。页26-29 陶青山(1984)〈陶艺釉药〉台北市:武陵。页122

下一篇:泥金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澎湖文石雕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