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生活 > 生活

生活

砖瓦窑

分类: 生活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29

阅读 :321

(台湾传统砖瓦窑业发展历程)

<荷据时代>

台湾汉人烧陶始於受雇烧砖。荷据时期,荷兰人入主台湾,起初荷人自中国大陆购进砖块,後来因需求量大,乃雇闽人在台湾取土烧砖,建立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等五座碉堡。此烧砖技术,为台湾先住民所未有,而此项烧砖工业随荷人离去而中断。

<明郑时期,陈永华敎民取土烧瓦>

汉人在台烧陶的第二步是红瓦的烧造。永历十九年,郑氏入台第四年,郑经军师陈永华引进闽南窑业,盖瓦窑,敎民取土烧瓦,使简陋的草厝得以改建为瓦顶,生活水准因而大幅提升,称之为「易茅以瓦」。

<清领至日治初期,窑业结构演变>

原先瓦窑分散各地,群匠游走其中,技术无法稳定发展与提升。後来因社会结构发展越来越繁密,砖瓦窑业开始锁定土源充足品质稳定的地点,瓦窑进而集约化,许多有名的陶业重镇皆由瓦窑先烧起始,如莺歌、苗栗、台南六甲、南投、高雄大树等。

<日治时期,新技术传入>

日人因公共建设与都市规划,对砖瓦的需求量极大,此时尚无专门烧制红砖的窑体,而日人发现用瓦窑烧制砖块成本过高,因而将简易、粗操、量大、成本低廉的制砖技术引入台湾,(如彰化花坛原也是瓦窑密集之地,应市场需求,日治时代改以八卦窑烧制红砖)。日人先引进登窑,专烧陶器与砖;後引进八卦窑,属轮窑,专门制砖,此後砖窑产业迈入工业化。

<光复後砖材大兴,瓦业没落>

民国四十至六十年,挤压机与制砖机逐渐普及,取代传统手工压模,产量大增;民国六零年代隧道窑实验成功,许多集约砖窑纷纷拆除需要大场地的八卦窑,砖窑业迈入自动化。瓦业则因环境资源改变与需求减低,技术停滞不前而逐渐没落。

<民国六十六年後,砖瓦窑业没落>

此後建筑材料多数转变为红砖与钢筋混泥土共构,所以仍保留红砖的需求量,但砖业自此由盛转衰趋於没落;而屋瓦已被水泥平顶取代,瓦窑业生路几乎断绝,销售出路只剩古蹟修复用材及传统民居古厝屋瓦修补。

砖瓦窑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砖瓦制造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台湾自荷据时代也开始有所发展。由字义上来解释,砖瓦窑可分为砖窑与瓦窑,即烧砖与烧瓦的窑。由於制砖制瓦接需要笨重庞大的坯土及燃料,如果不能就近取材,那麽昂贵的运费就无法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出产黏土而又有丰富燃料的地区,先天上就具备了建立窑厂的良好条件,因此砖瓦窑厂大多集中於容易取得原料土之地区,台湾具代表性者为彰化花坛的砖窑,与台南六甲的瓦窑。

(制瓦流程)

首先要先取土,然後练泥,早期以牛践踏练泥,後来改以练泥机器替代。接下来是制瓦,制好後以整瓦器整理,放到棚内阴乾,阴乾後就可以入窑,但窑底须注意通风,好让热风在窑内能够均匀流通。先用炭砖燻窑,前後约七日左右,再以煤炭烧窑,烧窑共需八~十日。烧完後需封窑,封窑得由有经验者看火,窑门以炭砖、泥浆封之。封窑一日後开天窗,每日减一砖,前後约七日,封窑後十五到十八天才可出窑。最後就是分类捆瓦准备销售。

(制砖流程)

先取泥,一般田间泥土均可用,然後练泥,不过砖泥比瓦泥些微湿润。接下来就可制砖,制砖一次只能一块,需用手的力量将砖泥捣入砖模内,制好後也需阴乾,不过放置棚内或棚外皆可,棚内约15~20日,棚外若有阳光曝晒则一星期左右即可。阴乾後依序入窑,然後起火,烧制完毕就可封窑,封窑後一星期至半个月可出窑,最後就是出货准备销售。

参考资料

    沈怡文(2004)。台湾传统瓦窑烧制程序之研究,页2-1~2-4。中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学位论文。陈信雄(2003)。陶瓷台湾,页94-95、157-159。砖窑故乡。http://.ymsc.chc.edu.tw/web400/sup123/c000.htm李秀芳(2000)。寻找桥头村砖瓦窑业的天空—新闻深度分析简讯。财团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会,http://.pu.edu.tw/~gec/news/news72.htm

下一篇:碑碣龟趺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漆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