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清代中期称为「福地藔」(ふくひりょう),为交通便利之货物集散地;又称「福皮寮」,一说是清代福州商人在此运入杉木,剥去树皮而得名,一说是艋舺土治後街(今西昌街)旁泮牛池为杀牛制革之剥兽皮场所,然剥皮之说仍赖考证。日治时期以日语发音为「北皮藔」(ほくひりょう)。1949年(-38年)-光复後,以闽南语「剥皮寮」衍称至今,文献记录首见1953年苏省行的〈艋舺街名考源〉。
剥皮寮历史街区南临广州街、北傍老松国小校舍,东面昆明街、西侧康定路,由南面进入康定路173巷,又称「剥皮寮老街」。日治时期因实行「市区改正」都市空间改造计划,在今广州街、康定路面街处兴筑「牌楼厝」,留下日治时代街屋立面。康定路173巷(剥皮寮老街)宽约3公尺、长数百公尺,北侧保留较多清代传统的「店屋」样式(一种狭长式市街商店住宅),并有「亭仔脚」建筑形式,似今之骑楼,供行走避雨空间;店屋屋身可见「火库起出檐」(以层叠往外的叠涩砖向上支承屋檐)与「寿梁」(圆柱形杉木制成,连结店屋前方左右两柱),沿街行走,可见「凤翔浴室」、「秀英茶室」、「日祥旅社」等老店招牌。
剥皮寮亦为人文荟聚之所,清末国学家章太炎-8年曾下榻广州街123号,时任《-日日新报》汉文栏记者。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吕阿昌医师亦曾在康定路与广州街转角处(今台北国际商业银行)开设怀安医院。林佛树在永兴亭开设-经济日报社。
2003年8月,台北市政府於街区东侧成立「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负责营运管理事务,以历史空间活化再利用之理念,对剥皮寮街区与建筑进行维护修缮工程,2009年6月起-康定路173巷街区(剥皮寮老街)建筑空间为艺文展览特区,不定期举办展览,供民众参观。
中文关键字:艋舺 , 古蹟保存再利用 , 历史空间
英文关键字Banka , -istoric preservation reuse , -istorical space
参考资料 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 -cec.tp.edu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