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本遗址为中研院史语所陈仲玉於西元1980年秋天参与人事行政局枫叶谷健行队时所发现。於1981~83年时,由石璋如、陈仲玉主持调查计划,於雾社到静观一段的河谷发现19处遗址。1983年同计划在曲冰进行首次试掘,文化层明确,而由石璋如定名为「曲冰遗址」。1983年陈仲玉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工作,发掘了43个探坑。1985~1987年在行政院支持下,陈仲玉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发掘了307.5个坑,出土陶质标本88,974片,石质标本29,423片,墓葬亦达102处。内政部民政司於1991年委请陈仲玉进行维护方案规划,规划报告中配合遗址保存与展示空间,拟定维护之完整方案,惟迄今未由行政单位落实执行。
本遗址遗物量大,陶器有素面夹砂红褐陶、灰黑色粗砂陶、灰黑色细砂陶、红褐色泥质陶、红褐色细砂陶、黑色夹砂陶、灰色泥陶等多类陶类,但以素面陶为主,另有陶珠、陶纺轮等。石器器型有:石刀、石斧混合器、带孔石刀、刮削器、石锛、石矛镞、网坠、打制石斧、砺石、石杵、石圆片、石英、石臼、石材、石片、石玦、石凿、打制石刀、纺轮、石环、石管、石砧等,另有可能来自东部地区的玉质装饰品,但仅有10%为磨制。记录所得墓葬达171处,均为板岩质多片拼合石板棺,惟多无人骨保存,推测应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多为东西向。地层中有大量可判别为建筑遗构的板岩残片,明确可辨明者可分5类48间屋址,屋址间常有相互叠压状况,屋内生活面下几均有墓葬存在,显示聚落内为居址与墓地合一,且为长期或多次占居。
本遗址定年结果可分三阶段:4300±170B.P.~3390±85B.P.,2750±100B.P.~1930±125B.P.,1320±170B.P.~750±B.P.,代表三个不同的人类活动时期。连照美认为此遗址相似於大邱园文化,厉以壮认为属「营埔水平」下的「曲冰-大马璘类型」。陈仲玉则认为,可在牛骂头文化及大邱园文化间加入「水蛙堀文化」,而以曲冰做为山地类型。郑建文认为曲冰、水蛙堀和大马璘可共同视为卑南文化与营埔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结果,归於「大马璘文化」。何传坤认为此三遗址可能为卑南文化所迁来。刘益昌则定为「大马璘文化曲冰晚期类型」。此遗址由於内涵丰富而聚落完整,为最重要的高山遗址之一。本遗址於-七十七年四月廿五日,由仁爱乡公所公告为国家保护的第-古蹟遗址类别之保护对象。
参考资料 陈仲玉1982〈浊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学调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3(4):711~745。1984〈曲冰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2):261~338。1985〈曲冰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汉学研究》3:1:255~289,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9〈-高山古墟〉《大自然》25:60-63,台北:中华-自然生态保育协会。1989〈曲冰史前遗址—-一处高山古墟〉《历史月刊》21:84~92,台北:历史月刊-社。1993《曲冰遗址维护规划案》,南投县政府委托,中研院史语所执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3〈维护曲冰遗址的规划理念〉,《中国-学通讯》29:25-29,台北:中国-学会。1994 《曲冰》,中研院史语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