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古蹟名称】彰化怀忠祠
【古蹟等级】第-古蹟
【建立年代】清雍正十一年(1733)
【古蹟位址】彰化市富贵里民权路169巷2-3号
【历史沿革】
彰化怀忠祠创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主要纪念阿束社附近粤籍壮汉十八人。
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林-号召群起作乱,而当时-总兵吕瑞麟率兵讨伐,但是却一直无法有效控制,且屡战屡败,附近的村庄也因此受到战火的波及。张弘章便因此带领村庄勇士加强巡逻,经过阿束社却受到林-等人的攻击,村庄勇士完全溃散,当地阿束社居民便开始加入反击,同仇敌忾下,一举帮助张弘章打败林-的势力,而在此次的战役中阿束社阵亡的粤籍居民死伤高达十八人之多,居民将其十八人屍体葬於彰化西门城外,题为「十八义民之墓」,对於此雍正皇帝深表赞许,便补贴每位阵亡义民家中五十两,并下令地方衙门官员购地建祠,以用来纪念英勇的忠魂。
乾隆五十一年(1786),祠宇曾因林爽文之乱受损。之後具各方面资料显示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有一次重建的活动,但规模大小并无记载;同治年间戴潮春之乱时,怀忠祠再度损毁;光绪五年(1879)再次进行修建,於光绪七年(1881)三月完成,此次修建大致形成今日之庙貌。
光复之後,虽然在-四十二年(1931)有重修过一次,但是之後因为怀忠祠缺乏适当的管理与维护而逐渐破败,後院违章建筑林立,而且祠院亦遭住户占据使用,整体建筑物因排水-而极度潮湿。-七十四年(1985)内政部将其编定为第-古蹟,并於-八十二年(1993)开始着手进行调查、修护工作,於翌年整修完工。之後至今,怀忠祠缺乏补助无法进行修缮工程,使得隐身於传统市集内的古蹟,因而失色不少。
【建筑特色】
怀忠祠的建筑形式与一般民宅出入不大,仅为一单体建筑平面,座西向东,其整体结构包括前埕、拜殿、正殿、後院,无翼廊,格局单纯,屋顶为双连马背覆瓦屋面,正厅悬有「舍生取义」、「荣迈登瀛」等古匾。
正殿屋面较高,屋脊平直中央为柳条花砖为饰,两侧为金钱花砖。屋面覆板瓦,怀忠祠的木作与一般庙宇比较起来极为简陋,拜殿前檐柱上的两个雀替是全部建筑的唯一雕刻的部份。木结构依卷棚方式构筑,有瓜筒及连斗承传荷重。正殿无大通,与一般的三通五瓜构架截然不同,瓜筒也简化成瓜柱。两堵双连马背山墙支撑由楹木传来的重量,其建筑形制介於庙宇与住宅之间。
参考资料 汉光建筑师事务所 《彰化市传统建筑怀忠祠调查研究》,彰化:彰化市公所,1994年。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min.cro-a/cgi-bin/-i.asp?Xrade=-021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