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清咸丰9年(1859年)12月西班牙郭德刚神父以60银圆向前今庄人周(泉州人)购置面积三分四厘二毫零一丝正的前金区靠海边的一笔土地,其中有自己购买和「以地易地」方式换得邻近教堂之土地,以稻草简单盖起一间临时的天主堂,清咸丰10年(1860年)这间临时的教堂撤废,重新以600银圆兴建约25坪一间以土砖砌成平房、周围并建筑围墙,同治元年(1862年)以2500圆建筑红砖、咾诂石、三合土,先民建屋因地制宜,一石一木就进取材完成约75坪西洋堡垒式教堂,同年在增建并且於四周建筑墙垣,当时建筑物旁亦兴建另一些附加建筑,如神父楼和孤儿院,四周种植许多植物、椰子树围墙外则是大片空旷的环境及部份耕种的农地。昭和3年(1928年)道明会西班牙传教士李安斯神父重建圣堂,工程兴建由台北桦山町天主堂营建商负责,未兴建教堂前的环境是邻近高雄川的倾斜砂坪,地势非常低洼教友为了改善此恶劣环境,便协力将土地填平到可兴建教堂高度,昭和6年(1931年)一座高26﹒88公尺,建坪约180坪西洋哥德式样建筑的教堂新建完成,当时是-最大教堂,战後只有几次零星的修复工程,较大规模之整建工程,则是1995年~1996年左右教堂的大幅修建,外观保留原貌,实质结构已由原来的石造木构改变为钢筋水泥旧玫瑰堂於1953年更新,又因拓宽高雄五福路填高路基,玫瑰堂的地面也随着填高有70公分至80公分以乎有埋在土中的感觉。
尖塔、小尖帽、扶壁、玫瑰窗等元素均取字於西方哥德式样,只是作某种程度简化。天主教传入当时-并不富裕,尤其有迫切的传教需求而言,不可能耗费长期间完成一标准的哥德式样大教堂。因此许多的天主教都是就地取材,混用当地行式。两侧墙面之扶壁与彩绘玻璃为哥德式建筑的主要特徵,室内交叉拱筋装饰性大於结构性,仍具有强化风格的作用,拱筋下的柱式为简化的「科林柱式」,除了柱子之外有些拱筋是交会於托座之上,有数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中殿圣坛有一座圣像建筑充满了哥德式元素。中央塔楼上的连续小短柱与拱圈及屋檐相连为仿造罗马建筑当时元素,并饰以十字形装饰以彰显其宗教特质,门廊上两个小天使共同扶持一个「奉旨」传教当时的石碑,説明了当时的现况,两个小天使上左右牧徽说明天主教若望保罗二世教宗牧徽与天主教-区枢机单国玺主教牧徽而-区天主教牧徽区分为:-区枢机主教30个牧徽左右两旁5排旗帘,-区总主教20个牧徽左右两旁4排旗帘,-区各区主教12个牧徽左右两旁3排旗帘。
参考资料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 杨嘉钦 87年6月出版-私法物权编(上/下)1351~1355页高雄市的建筑从合院到摩天大楼 高雄市政府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委托研究国立成功大学91.12出版 江哲铭教授西洋建筑发展史语 西洋建筑史上课讲义1997年未出版 傅朝卿教授历史建筑百景专辑 行政院文建会91.5.31出版 陈郁秀天主教教理撮要 新竹教区桃园市圣母圣心堂95年2月出版-天主教手册 天主教教务协进会2001年出版
下一篇:童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泰雅族祖灵祭--ou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