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古名竹堑,於西元1733年淡水同治徐治民以莿竹环植为城,1826年,竹堑士绅郑用锡等人奏请改建竹堑城获准,重新堪定地基,於1827年兴工,筑造周围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砖石造城墙,并建立四座城楼,东门为迎曦门、西门为挹爽门、南门为歌薰门、北门为拱辰门。日据之後因为实施都市街道改正,於是1902年拆掉城墙与城楼,只存东门迎曦门。迎曦门城楼下段为城座,以条形花岗石石块叠砌而成,城门洞为圆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层城楼原为木构造建筑,现以改为混凝土造,城楼结构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顶部分为歇山重檐式构造,屋脊的起翘短而有力,以显示威武的气氛。城门前竖有石碑一座,为竹堑筑城历史的纪录,城门前的广场又称「新竹之心」,为一个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市民广场,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标。
参考资料 《新竹市古蹟简介》,新竹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