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苓仔寮为一棉被产业聚落,在清朝时已有棉被的生产,日治後期及战後初期,因政府发展棉纺织,在-西南部及东部沿海推广种植棉花,於是造就了巷口以弹制棉被、纺纱织脚帛为主。早期业者散布在社区各角落,尤以巷口最密集。-40年以後,小型工厂的设立,有向保济宫周遭南18线、南19线的主要联外道路聚集现象。形成当时家家户户从事有关棉花采收、去籽、制棉、制被的工作。因此,在手工弹棉被的年代,全台80%的棉被从业者均是从苓子寮地区出去的棉被师傅。然而随着机器弹被与机器纺织的到来,手工制作的方式逐渐被淘汰,业者也被拓改行或转型。虽然目前聚落内已不见以往手工弹制棉被的景象,但棉被产业在此仍形成聚集经济,-85年後设立的厂家,又有向住宅区外扩张的现象,目前则约有16家左右的棉被寝饰工厂,使人得以一窥「棉被堀」的昔日风华。
其他重要的建筑,保源村下寮聚落内有庄庙保济宫;苓和村顶寮、忠寮聚落内苓和国小、社区活动中心、保兴宫、田都元帅庙等;仁和村巷口聚落内有圣慈宫、明世宫、巷口七太宗祠等重要建筑。
在聚落居民的姓氏组成上,目前苓子寮的居民居住状况仍可看出其延续早期同姓聚居的现象,其中顶寮以林姓为主、下寮以黄姓为主、忠寮以杨、徐、毛、邵四大姓为主、巷口以陈姓为最大姓。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