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金门」一名的起源,据《金门县志》记载:「始於明洪武二十年置守御千户所,江夏侯周德兴筑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汤,雄镇海门,因名之曰金门城。」诸岛屿主要以大、小金门为主,除金门岛主峰太武山,标高253公尺外,无其他高山,以台地与丘陵等地形为骨干,海岸线曲折,岩岸与沙岸景观皆有。
位於北回归线以北,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平均2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於4-9月,占全年降雨量75%,属夏雨冬乾的形态。年降雨量虽达1043公厘,但因四面环海,无高山屏障,风势甚强,蒸发旺盛,加上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使得冬季常有缺水之虞。
河川大多短小,最长河流为浯水溪,全长7.5公里,其他如金沙溪、後水溪、西路溪与南塘溪等溪流长仅1-4公里。由於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洪枯-变化显着,多为荒溪型河川。为增加水资源供应的可靠性,自1950年代以来,兴修水利,筑坝拦河,辟湖建塘,如田浦水库、金沙水库、太湖与兰湖等,蓄水以作灌溉给水之用。
土壤概以砂土及红壤为主。砂土主要分布於金门岛东部,土层厚,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弱;红壤则分布於西部,土层薄,土质偏酸性,腐植质少。本县土壤仅利於种植经济价值较低的杂粮作物。
金门与中国-仅一水之隔,由於位置接近,相传自晋代起即有居民渡海来此居住,至今已1,600余年。然而早期-甚少,且受限於地形、气候、水文与土壤等条件,无法大规模实施农垦。时至今日,金门仍无水田,农业发展缓慢,以甘薯、落花生与杂粮等为主要作物,生产不足自给,仰赖-供应。
1950年,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成立,正式揭开军管时代的序幕。1969年,金门防卫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成立,迈入战地政务实验期。在战地政务时期,基於-与-考量,县内建设大多集中於战备与民生、教育等相关设施,如道路、水库与国宅等。此外,由於台海-紧张,大量-进驻,形成许多与军人生活所需相关的商业与服务业。直至1992年解除战地政务,驻军减少,相关的商业与服务业逐渐没落。但也因为金门重新对外-,战地神秘色彩吸引大批观光客涌入,观光业顺势而起,如1991年金马地区旅馆业只有6家,至2001年,金门地区增至36家。金门高梁、贡糖与菜刀等土产成为吸引观光客的重要产业资源。
2001年实施「试办金门马祖与-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小三通)政策,金门成为与中国直接交流的口岸,为台商前进中国的转运点,带动相关服务业与商业活动发展。与马祖相似,金门也因自然资源有限、市场狭小与战地政务解除等影响,农-的发展皆相对较缓慢。
中文关键字:乌坵 , 太武山 , 小三通 , 战地政务
英文关键字Wuc-iu , Taiwu Mountain , Mini-t-ree-links , battlefiel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