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日治以後,-的中学地理教育曾历经3次变革。-5年(光绪21年/明治28年)-割日,-总督府在台引进新式学校教育系统,并在学校中实施地理教育,但-人子弟却需等到1922年(大正11年)以後,才有享受地理教育的权利。此一时期的地理教育目标,以「养成爱国心」和「培养国民自觉」为主体。当时地理教材内容由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共同组成,前者占2/3,後者仅占1/3。区域地理中,-地理和外国地理各居其半。在外国地理教材中,以国家为教材单元;各单元的份量不一,大致以和-的关系程度做为决定份量多寡的标准,即关系密切者如中国、-等份量较多,非洲、南美洲各国的份量较少。内容大多着重於现象的描述,较缺乏现象的解释和因果关系的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学校教育改归中华-的教育系统;在此系统中,中学地理教育承续1903年(光绪30年)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精神,成为中学课程结构的重要成分。在爱国思想与-精神教育的大纛下,课时比例一直高居5.38%以上。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在透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达成其他情意的培养,如世界眼光、爱国精神、适应环境和学习兴趣等,缺乏地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地理教科书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地理教材大纲」撰写。撰写方式强调:「初级地理以省区为单位,注意地理基本事实之说明,以自然区为总结;高中以自然区为单位,注意提纲挈领之阐述。初中侧重叙述,高中侧重解释;初中侧重记忆,高中侧重推理;初中侧重地理现象之介绍,高中侧重地理学理之探讨;初中侧重人民生活方面,高中侧重经济开发方面;初中多用归纳法,高中多用演绎法。」所有地理教科书的编撰,均由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组成「中学地理科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负责统一编辑、审定地理教材。编辑完成、审定通过後,交由正中、-中华等35家书局出版,并由国立编译馆统一价格出售给学生使用。
1990年代前後,-随着--的发展、两岸情势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的快速进行,兴起第三波的地理教育改革。在国中地理方面,1994年增加「认识-地理篇」;2002年国民中小学实施「九年一贯课程」,在此新制中,废除传统的「学科制」,改为「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废除传统的「教材纲要」,改为「分段能力指标」;教材-民间编撰,以「分段能力指标」做为编纂教材的依据;此外,「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须「参照国民中小学课程纲要之能力指标」办理。就地理教育而言,国中地理教育在形式上已经消失,在实质上也份量极微。
扬弃教材纲要而以「分段能力指标」做为编撰教科书的依据,并-民间编写,虽然使教科书的品质,无论是内容编选、版面编排、印-效果等,都有大幅度的改善,但也因为各项分段能力指标之间缺乏相互关联性,据此撰写的地理教材不可能兼具知识体系的系统与逻辑,而导致教材内容零碎化;加以教材编撰者、审查者、教学者和学习者对各项分段能力指标解释不同,而出现各说各话、莫衷一是的局面。为解决此一问题,教育部於2005年公布「七至九年级基本内容」,规定:「依区域(area)为课程组织的核心,探讨-、中国和世界等不同区域,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间脉络中的人群所形成的-体制、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并以人类社会及全球环境的永续发展为学习主轴。」结果,「社会领域学科」变成「地理、历史、公民三科拼凑的学科」。
相对於国中地理教育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则较稳定。除教科书-民间编写,由国立编译馆审查通过後发行外,地理科的课时基本变动不大。1995年高中地理教育目标,虽仍维持透过学习过程,达到适应环境、爱国情操等情意目的,但学习内容则增加地理方法和地理技能。2005年,高中地理教育再修订,除了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必修的通论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及选修的应用地理外,地理教育目标也有改变。通论地理的教育目标,具有解决全球或区域环境议题的潜在目的;区域地理的教育目标,扬弃从文化地理特色入手的传统,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学习目的具有相当浓厚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区域可以或已经扮演何种角色」的色彩;应用地理的教育目标,以地理议题的探索为主轴。无论是必修地理还是选修地理,其教育目标中,「一般文化陶冶」的色彩已渐淡薄,代之而起的是「核心能力」的强调,「应用」和「为地理学而学习地理」的色彩也渐浓郁。教科书-民间编写,固然因百家争鸣而使教科书的品质大幅改善,但出版商为了博取地理教师的青睐以增加市场占有率,莫不纷纷开发、编制教学活动设计、教具、补充资料,甚至教学光碟等「配套产品」分赠地理教师,以致地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特质渐淡。
中文关键字:地理 , 区域地理 , 通论地理
英文关键字Geograp-y , Regional Geograp-y , General Geograp-y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