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领时属於嘉义县打猫东顶堡龙眼林庄,1901年嘉义厅梅仔坑支厅大坪区龙眼林庄,1920年台南州嘉义郡小梅庄龙眼林(大字)竹仔岭、店仔、龙眼林尾、井仔顶、芳埔岭、竹子脚、鹿寮坪、过岭仔、金凤寮(小字),1945年设梅山乡龙眼村。
龙眼村的旧名为龙眼林,清乾隆後期先民进入此地开垦,因遍地是原生龙眼树,且非常紧密,故称为之。清代时已形成龙眼林庄。现有聚落,竹仔岭、店仔(龙眼)、龙眼林尾、井仔顶、芳埔岭、竹子脚、鹿寮坪、过岭仔、金凤寮、坑仔底。
二、地理环境
龙眼村多属於高山地形,地势由北往南、由西往东陡降,东面是浊水溪支流清水溪,为境内山溪的母河,越大尖山,则属北港溪流域。村境的高山属於阿里山山脉的支脉,最高峰大尖山,海拔1,304公尺,也为云林县与嘉义县之界山。由大尖山之棱线往西南向,二尖山海拔1,300公尺,有产业道路可达山顶,由云林古坑华山亦有登山步道。马鞍山,海拔1,265公尺,山形壮观,山上古道纵横连结。龙眼村因在海拔在七百至一千多公尺间,浓雾常罩,阳光早射,适合种植茶树,以莳仔茶、乌龙茶闻名。1930年代,村内大量造林,种植孟宗竹及福杉、柳杉等林木。1960年代,大量栽植金针花。1980年代,以种植乌龙、金萱等高山茶为经济作物。茶园主要集中在太平、龙眼、碧湖、太兴、瑞峰、瑞里和太和等村。
三、聚落分布
竹仔岺(竹仔岭),位於龙眼村北部,因聚落遍植孟宗竹及桂竹,连数十甲地而得名,先民自乾隆後期(约1790年)到此开垦,现已是本村最大的聚落,居民散居山岭间,以种植高山茶为主要经济作物。
龙眼林尾,位於龙眼村西北部,此地海拔1200公尺,产有好品质高山茶。
鹿寮坪,位於龙眼村中部,是本村地势最低处(约海拔700公尺),紧临番仔溪(清水溪支流),因地势较为平坦,先民於此搭寮养鹿,故得名。现居民以高山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过岭仔,位於龙眼村东南部,鹿寮坪上方的聚落,因此地势较低,由他聚落前来到此地,须绕过一座的小山岭,故得名。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先民到此开垦,现居民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
竹仔脚,位於龙眼村东南部,因早期密植桂竹及孟宗竹,房屋即盖於幽篁里,故得名。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先民到此开垦,居民以农作为主,高山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金凤寮,位於龙眼村西南部,清嘉庆年间(约1810年)先民李金凤到此开垦,搭寮居住,当地人因以金凤的草寮为名。聚落位处龙眼村地势较低的地方,居民以种植茶叶为主。
茅埔岭,位於龙眼村西南部,碧凤山的支丘陵上,因早期茅草繁生,难以拔除,岭是小山岭,即茅草长生的小山岭,因以称之。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先民到此开垦,现是太平到龙眼必经之地,居民以种植茶叶、孟宗竹为主要经济作物。
四、学校教育
嘉义县梅山乡太平国民小学龙眼分校,位於龙眼村西部,创於1954年9月,初名为太平国小龙眼分班,1956年9月改为太平国小龙眼分校,迁到现址,1960年7月独立为龙眼国民学校,1968年龙眼国民小学,2001年8月成立附设幼稚园,2008年改为太平国小龙眼分校。校址梅山乡龙眼村41号。
五、文化资产
龙兴宫,位於西北部的龙眼林尾圳南古道上,建於1832年(清道光12年),重建於1916年,主祀玄天上帝。
六、交通设施
龙眼村的交通,乡道嘉151线,筑於1951年,由连拉县道162甲线开始,经太平村,坑仔底、井仔顶、龙眼分校、店仔、竹仔岭,至下脚厝,北行由云林县古坑乡後冻仔接竹山线,南行接支线嘉151线之1。嘉151线之1南行经半崎、竹子脚、金凤寮,往碧湖村,接县道160甲线。
中文关键字:龙眼林 , 竹仔岭 , 鹿寮坪 , 过岭仔 , 竹仔脚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