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技术 > 地理

地理

板块构造学说

分类: 地理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2-13

阅读 :333

解释地球表面-圈的运动及海陆变迁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质科学的重大革命之一,将地球最外层分为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厚的-圈和其下厚数十公里的软流圈;-圈可分成十几个板块,载浮在软流圈上并独立移动。地球表面主要的剧烈活动,如地震和火山等,大多是沿着板块的边界发生。

1912年韦格纳首先提出「-漂移学说」,认为-会在地表缓慢漂移,有时-会分裂成好几块,有时又会碰撞而聚在一起。证据包括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轮廓的衔合、非洲与南美洲的地质构造与矿床分布可接续,南半球的非洲、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岛、南极洲、澳洲及印度各-,2亿年前堆积的地层中都有冰川作用的遗迹,且冰川移动所造成的刻痕方向显示这些-曾连在一起。由於-漂移学说无法完整地提出-移动的动力来源而饱受怀疑。1960年代初,地质学家由海底-古地磁的研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指出中洋脊岩浆流出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并向两侧扩张;另一方面,海洋地壳因隐没而消灭。接着并得到深海钻探与地震波速度变化的验证,说明了-圈板块移动的动力来源,不但取代了「-漂移学说」,更成就了「板块构造学说」。

-圈板块位於软流圈上方,热对流现象就像输送带,带动上方板块运动,新的-圈物质在中洋脊处形成,运送到海沟处向下隐没,然後在地函中熔融。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造成地球上的各种主要的超大型地形景观,如海沟、岛弧、褶曲山脉等。板块边界分为三大类型:(一)张裂型板块边界:板块相背移动,逐渐分离。张裂型板块边界会涌出大量的岩浆,-後形成新的-圈物质。陆地和海底都有这种边界。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大西洋海底的中洋脊和非洲的东非裂谷。裂谷若持续张裂将会发展形成大洋。(二)聚合型板块边界:板块相向移动,逐渐聚合。其中一个板块会潜入另一板块底下,并在软流圈熔融消失,成为地函的一部分。这个区域又称为隐没带。假如两个板块交接两侧都是-地壳,因-地壳比重较地函小,不易隐没入地函,两侧-产生强烈的挤压而形成高大的山脉,称为碰撞作用,如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聚合,亚洲与印度两-互相碰撞而形成全球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三)错动式板块边界: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平行错动。此种板块交接的地方没有大量新的-圈物质生成,也没有旧的-圈物质消毁的情形发生。美国加州地区的圣安得列斯断层,是典型的错动式板块交界线。

-位於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地带,南北各有一个隐没带,中间是弧陆碰撞而耸立的高山。从-附近非常频繁的地震分布可得知板块的边界与隐没方向:菲律宾海板块在-东边花莲外海地区往北隐没到欧亚板块之下,而属於欧亚板块边缘的中国南海-圈则往东隐没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菲律宾海板块每年约以7-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方移动,吕宋火山岛弧随着菲律宾海板块的移动,在距今约600万年前,从-北部开始与欧亚板块边缘斜向碰撞挤压,逐渐形成中央山脉及西部麓山带丘陵。花东纵谷是这两个板块的交界线,纵谷以东的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的一部分;以西的中央山脉属於欧亚板块。-是世界上活动最强烈的造山带之一,为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重镇。

中文关键字:-圈 , 软流圈 , 隐没作用

英文关键字lit-osp-ere , ast-enosp-ere , subduction

参考资料

    Wegener, Alfred. 1966. T-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translated from t-e 4t- rev. Ger-n ed. by Jo-n Bira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Holmes, Art-ur. 1978. Principles of P-ysical Geology, New York: Jo-n Wiley & Sons.Turcotte, D. L.; Sc-ubert, G. 2002. Geodynamic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Jo-n Wiley & Sons.刘聪桂、陈文山。1999。《变脸的大地》。台北:龙腾文化。邓属予。2002。〈-新生代大地构造〉:收录於《二十世纪-地球科学之回顾,第一册》。台北:中国地质学会。

下一篇:明矾石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沉积岩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