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县名取「显彰皇化」之意。地势东高西低,由东侧内山山地及浅山丘陵,向西逐渐低降至滨海平原。县内自南而北有虎尾溪、西螺溪(今浊水溪)、东螺溪(今旧浊水溪)、大肚溪(乌溪)、大甲溪等大河东西流贯,各河川末端注入-海峡,下游处并冲积出广大的泛滥平原。县内的平原地形以西侧分峙於大肚溪两岸的大肚、八卦两台地为分界,划分为靠内陆的台中盆地面与滨海平原两部分。河川冲积而成的广阔平原成为昔日-进行垦殖活动的最佳场所,但各大河本身却也成为南、北往来交通的一大阻碍,在尚未有能力兴筑跨河大桥前,设置於各河段的船渡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清代-入垦以前县内平原地带原为平埔族巴布萨、拍瀑拉、巴宰海、洪雅各族的生活领域,内山地带为原住民泰雅族、邵族、布农族的活动之所,-对其领域的侵扰,使得平埔族人由原居地向外迁徙或留居於当地而涵化入汉文化社会之中,内山原住民则在与-发生多次角力冲突之下,逐渐往更东的山区退去。
清政府领台之初,北路防汛虽可至半线(今彰化)、牛骂(今台中清水),但「流移开垦之众,极远不过斗六门(今云林斗六)」且「虎尾、大肚,人已视为畏途」,高拱乾的《-府志》记载「半线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烟瘴愈厉,人民鲜至」,显示康熙中叶半线一带仍为-鲜至的草莱未开之地。至康熙末叶,「流移开垦之众已渐过斗六门之北矣」,-逐渐移入本地,进而促成彰化县的划设。乾隆、嘉庆以後,-人数达到高峰,土地开垦有成,县内的平原土地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各地出产的稻米先以牛车运至鹿仔港(今彰化鹿港),再以船运的方式运销至中国福建、广东各省。道光年间,村庄日增,县辖范围划分为十六保,各保管下村庄繁多,数个农村聚落中形成一个街肆,成为地方商品交易的小型中地。由於南北往来时常受制於大河,-往往先由西部沿海各小港口登入而後向东开拓平原土地,港口处除做为-登陆口岸外,更发展船运进行商品贸易,因而形成多处繁荣的港街市镇,如鹿仔港街(今彰化鹿港)、三林港街(今彰化芳苑沟子墘)、梧栖街(今台中梧栖)等。
县内两大都市当推彰化城(今彰化市)与鹿仔港街。彰化城旧称半线,自彰化设县後,半线以县治所在地由一般的乡村街市跃升为-中部的-中心,1734年(雍正12年)县令秦士望筑城护之,其後以县名而名彰化城,主要为行政机能。商业活动最繁盛且为中部地区物品集散中心则为鹿仔港街,由港口机能带动街肆的发展,成为-西部海岸的一大港街市镇。1784年(乾隆49年)鹿仔港更被指定为与中国福建蚶江对渡的贸易口岸,市街极盛时期,繁荣景象仅次於全台首府-府(一府),而被誉为「二鹿」。
中文关键字:半线 , 彰化城 , 鹿仔港
英文关键字Ban-Sian , C-ang-ua Walled City , Lukang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