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明治29年(-6年),时北门屿隶属於台南县学甲堡,同年4月1日更改地方官制改隶属於嘉义县。明治34年(1901年),废县改厅,当时曾文溪以南属台南厅,以北属盐水港厅且在北门屿庄设北门屿支厅,辖有北门屿区、中洲区、学甲等区,此时北门已发展成海港型态,多以帆船与澎湖通商,人口与街庄日益发达(後因港口淤塞而丧失航务机能)。明治42年(1909年),北门屿改隶属於台南厅北门屿支厅。大正9年(1920年),时北门改隶属於台南州北门郡,北门庄则辖有北门、蚵寮、渡子头、溪底寮为大字 。
目前海岸线仍有继续向西发展的现象,海埔新生地的面积也日益增加,北门乡的海埔新生地东起「保安鱼塭」,西至「-港汕」,北自「急水溪」,南达「永隆沟」北侧,面积约456公顷,台南县政府在-75年左右辟为鱼塭,希望朝休闲渔业的经营型态发展 。海埔新生地以西有-港汕(新北港汕)和海汕洲等外为沙汕。-港汕是位於急水溪出海口到将军溪出海口间的一条狭长沙洲,北隔海汕洲,南望青山港汕(属将军乡),长约5公里。-港汕属海砂冲积型的沙汕,变化不大,其前身可能是古籍中的南鲲身,也可能是南鲲身五府千岁最早建庙的地方。-港汕原为孤岛,-75年(1986年)台南县政府开发海埔新生地後,使得-港汕与陆地相连 。
北门乡境内河川有四:八掌溪、急水溪、3寮湾溪与将军溪,四溪的出海口皆位於本乡。八掌溪流经本乡的锦湖村、双春村,在双春村入海,大抵是本乡与嘉义县布袋镇的界河;急水溪流经该乡的鲲江村、东壁村、保吉村,在海埔新生地北方入海,3寮湾溪全流域皆在本乡,源於中枢村,流经永华村、慈安村,在永华村与慈安村交界线出海;将军溪流经本乡中枢村、3光村,是本乡与将军乡的界河 。
北门区有盐田之称,其所生产盐的数量与品质,历来都居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盐场的兴衰也一直关系着本乡的发展。-盐产滥觞是明郑时期陈永华在府城附近所设的濑口盐场,到了康熙23年(1684年),首任-府知事蒋毓英於今永康市盐行里洲仔尾开辟洲仔尾盐场。由於获利良好雍正4年(1726年)准比照内地实施盐专卖制,并且扩建盐场,濑口盐场扩充为濑北场及濑南场,洲仔尾盐场则扩充为洲北场及洲南场。只是乾隆59年(1794年)的一场洪水,使的洲仔尾盐场(包含洲北场及洲南场)淹毁,盐民乃改迁到诸罗县安定里(今七股乡盐埕附近)辟新盐田,仍沿用洲北、洲南名称。嘉庆5年(1800年)又发生洪水,造成濑东盐场被淹毁,濑东场盐民迁到当时滨海的今佳里镇龙安里外渡头另辟盐田,名称依旧 。
嘉庆23年(1818年)洪水复至,外渡头盐田又毁,有40余名盐民迁至本乡的永华村井仔脚复建盐田,也因此开启了本乡的盐场史页,此後濑东盐场未再迁移,同光年间盐场兴盛时期,濑东场盐田面积达140甲余,年产盐约5万余石。道光2年(1822年),洲南场被洪水冲毁,其盐民於道光4年(1824年)迁移到今嘉义县布袋镇新厝仔附近另辟盐田,仍名洲南场,於是安定里(今七股乡盐埕地附近)仅存洲北场,经多次兴修後,洲北场的盐田面积曾达224甲余,可见其兴盛一般,但道光25年(1845年)又发生大洪水,洲北场遭淹毁,盐民後来在道光28年(1848年)举庄迁至北门的旧埕,名称仍旧,同光年间,洲北场盐田面积达150甲余,年产盐约6万余石。统计在清代-五大盐场(濑南场、濑北场、濑东场、洲南场、洲北场)的盐田面积最盛时为-0甲余,而北门盐田(濑东场、洲北场)的面积为290甲余,比例甚高 。
明治32年(-9年),-政府开始重视盐的经济利益,重新恢复盐专卖制。明治33年(1900年),为迅速恢复盐的产制,订有发给盐田开垦补助费办法,并计画分3期进行对-盐田的修复和新辟工作:第一期从明治33年(1900年)到38年(1905年),计画将所有盐田修复并扩增达到1056甲。这一期,北门除修复旧盐田到198甲左右外,并在井仔脚新辟盐田19甲,在井仔脚和旧埕间新辟中洲盐田16甲(俗称中洲塭);第二期从明治39年(1906)到大正7年(1918),由於-本土大量缺盐加上朝鲜盐产不足,於是仰赖台盐的大量进口,因之除计画将简陋或-的盐田废止或改造成新式盐田外,并大举新辟盐田使盐田面积增加到1685甲。在这一期北门新辟了不少盐田,有中洲盐田在新辟的22甲,-武德会株式会社到蚵寮庄西南海埔新生地新辟的93甲,以及其他零星的6甲;第3期从大正8年(1919年)到大正12年(1923年),由於一次大战後-工业用盐需求大量,需求台盐的供给更加迫切,-政府於是改变政策,由辅助盐民开发盐田的作法转变为扶助--建立大规模的新式盐业,於是日人投资成立「-制盐株式会社」,一方面将旧盐田改建成新式盐田,一方面积极筹建煎熬盐场,并将盐田面积计画增加到2348甲,企图以新型企业的作法达到盐产的大量增加,当时盐年产量约23万9千公吨,并且80﹪以上外销。在这一期北门新增的盐田有-港盐田的87甲,北门盐田的发展也达到最高峰 。
二次大战前夕,-由於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原料盐,所以在昭和10年(1935年)起,特许-制盐会社在七股、将军两处开辟工业用盐田,并计画就地设厂制盐,但由盐田条件不佳加以工程费用过钜,最後计画中断。到了昭和12年(1937年),由於战争对盐的大量需求,於是在台南投资创设规模空前的南-盐业株式会社,并计画新辟工业用盐田6000甲及建立大型制盐工厂,但後来因为物价高涨、设备缺乏、运输困难等因素而计画缩小,不过仍新辟出4062甲余的盐田,地点大多在布袋、七股、乌树林3地。昭和19年(1944年)统计全台3大会社盐田面积共7211甲余,计台盐会社2458甲余、南盐会社4086甲余,钟渊会社667甲余,而北门盐田面积为439甲余,比例已大不如前 。
日治後期是北门盐田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捩期,除了战争的摧残外,「乌脚病」的蔓延也是促使盐场没落的原因。大正年间以来,-政府为改善盐民的生活,开凿了许多水井供民众饮用,未知其中含有过量的「砷」与萤光物质,北门附近许多沿海乡镇的居民纷纷罹患乌脚病,由於盐民大多生活清苦,在无力负担庞大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为求保命,许多病患最後都以截肢收场,并-退出生产的行列。由於乌脚病的病情未见控制,加以大正8、9年的台风相继侵袭,盐田毁损严重,在无力修复的情况下,许多盐民外迁他地谋生,或改营他业,盐田兴盛景象不再。以井仔脚为例,全盛时期住户达350户,人口约2000人,设有3保(相当於後来的村),到-光复後,住户仅存60余户,昔日3村合并为一,称为永华村,村况已是没落荒凉之景 。
-光复後,由行政长官公署专卖局,负责接收-制盐株式会社及南-盐业会社所辖的台南、七股、北门、布袋、鹿港、乌树林等六个主要盐场会社,-35年将其合并成立为台南盐业公司,专司制盐事业,到了-41年,改组为-制盐株式会社,隶属於经济部 。
为了改善盐民的生活与乌脚病的威胁,自-41年(1952年)後,政府和民间作了不少的努力:-41年(1952年),在井仔脚盐田首开雇晒制,以解决盐民在淡季时生活无着的问题。-43年(1954年)则有补助盐工修建自有宿舍方案,以及井仔脚卫生所的设立。-45年,完成自来水管工程,提供居民安全饮用水 。-49年(1960年),美国宣教师孙理莲在北门乡「-教芥菜种会」成立免费诊所,收容乌脚病患者。-67年(1978年),政府在北门乡成立「北门乡乌脚病防治中心」,负责乌脚病的防治与教育工作。在几经努力後,北门盐场渐渐恢复,分为五区:-港盐田(一区,面积76甲余)、蚵寮盐田(二区,面积85甲余)、北门盐田(3区,面积84甲余)、中洲盐田(四区面积34甲余)及井仔脚盐田(五区,面积93甲余) 。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力老化及工资成本不断高涨的冲击下,台盐不断调整其经营的策略。目前在自然条件及种种政策因素下,台盐有意只留七股盐场的机械化盐滩,其余则以自然淘汰的方式关场 。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