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澎湖旧称西瀛、澎湖、平湖(泉州腔与漳洲腔读法有别)。群岛之外虽为波涛汹涌的海域,岛屿中的内海却风平浪静如湖泊,故得名。西方人称「T-e Pescadores」,即渔夫岛,因渔民甚多。澎湖由大小岛屿组成,各时代数量记载不一,清代方志曾出现45、19、50、55、62、-等数字,日治时期学者调查结果为-个岛屿,成为通用说法。根据2005年的调查结果,则为90座岛屿。
澎湖从宋代就收入中国版图,当时有泉州居民渡海屯戌,元代-渐多,设巡检司管理。明朝曾被荷兰人短暂占领。1661年(永历15年)郑成功领有-後,设安抚司管理各岛屿。1683年(康熙22年)清廷设巡检管理,1727年(雍正5年)改置澎湖厅,设通判一名。1887年(光绪13年)-建省,调整行政区,仍维持澎湖厅。
澎湖是中国与-之间的航线必经地,在17世纪清廷与明郑对峙的情势中,为--防守的前哨站。尔後,清廷为了控制-的民乱,向来重视澎湖的兵力布局,两地关系紧密。澎湖的聚落以澳社为名,有别於一般的坊里、保里。澳为港湾,社是指渔民在岸边集居的聚落。清末共有东西澳(今马公北边)的妈宫社(今马公市市区)、文澳社(今马公市西文里)等共13澳82社。东西澳位於大山屿西侧,面向各岛中最大的内海,为澎湖群岛最重要的湾澳。岸边的妈宫社是武官衙署所在地,有各营署的兵力驻紮;文官衙署本来设在妈宫社东侧的文澳社,1889年(光绪15年)迁到妈宫社。由於澎湖土地贫瘠,物产不丰,民生物资也大多由外地运到妈宫社,所以妈宫社成为澎湖厅的-、-、经济中心,是全厅最繁荣的市街,清末妈宫社内已经发展出10街2市的规模。
澎湖厅境内地形平坦,气流难以上升凝结成雨,全年仅有1,000公厘左右雨量,为少雨区。又因强风卷起海浪飞沫,造成本地特有的咸雨。冬天东北风强,常有风沙;春天时节,草芽不发;夏天降雨,植被才有生气;秋天一到,花草又枯黄。因为全年少雨,可说是一个有草无木的地方。加上土地贫瘠,并不适合种稻,以杂粮旱作为主,尤其是花生、地瓜。土地利用相当精密,例如花生与高粱间作。除了农业受限外,居民的生活深受缺水之苦,相当依赖水井。
因为农产有限,很依赖-、中国厦门的商品。布帛、磁瓦、杉木、纸札等由中国漳州、泉州供应,糖米、薪炭来自-。台厦郊所卖的货物包括五谷、布帛、油酒、香烛、乾果、纸笔等家常应用品,称为街内;鱼肉、生菜、熟药、糕饼等不属於台厦郊的经营物品,称为街外。
澎湖渔业发达,发展出多种渔法,如牵罟、石沪等。由於男性要捕鱼,农耕虽由男女共同参与,但男性仅负责犁田,其他如栽种、收成等皆由女性负担;俗谚说「澎湖女人-牛」,就是指澎湖女性比男性辛苦的处境。当地女性没有织业。聚落以神明为中心,居民分成数个甲头,负责轮值聚落中的公共事务。对外联系依赖船只,但秋冬两季东北季风强烈,无法航行,夏天遇上台风时,交通也随之中断。由於清代澎湖的人口不断增加,清末已有农田不足现象,因此人口开始外移。
中文关键字:澎湖厅 , 妈宫 , 台厦郊 , 花生
英文关键字Pang-u Ting , Magong , Tais-ajiao , peanut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