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台南县七股乡盐埕村台区在日明治37年(1904)的-堡图中尚为荒芜的硷滩,没有标明土地利用,属於萧壠堡下山仔藔庄;日大正15年(1926)的-地形图中,也尚未有任何聚落出现。直至日昭和10年(1935)-国内需盐殷切,乃由-制盐株式会社於该地投资兴建集中式的盐田约300公顷。日昭和13年(1938)完工,称为七股台盐区;台区即为当时相当典型的官建盐村。日昭和10~13年(1925~1928)-制盐株式会社在此地辟建约300公顷的盐田,并建盐务寮,但为了与後来南-制盐株式会社的新盐埕有所区别,此地称为旧盐埕或旧台盐,後因兴南客运站牌上简称台区,当地居民就此沿用。日昭和13~18年(1938~1943)南-制盐株式会社又於中寮、顶山、马沙沟继续投资增筑,约1,000公顷,称为七股南盐区。-59~68年(1970~1979)又开辟一、二工区约716公顷。在村内向西放眼望去,尽是盐埕景观,战後设村名为盐埕村。
台区为盐埕村最大的聚落,居的空间分布以南圣宫为中心,向南、向北各有两排南北向面对面的平房。庙北的盐务寮曾在-40年代烧毁,盐场再重建砖造平房-户,但-用竹笼仔隔间,目前仍然保留原始的味道。庙南的平房是-60年代,盐场福利委员会无息贷款给员工自己盖,外部格局与庙北相差不多,目前有24户。
台区居民均在日昭和13年(1938)之後才由外地迁入,包括青鲲鯓的陈、李、周姓,北门洪姓、井仔脚与蚵寮仔的谢姓等。
至於台区周边盐场办公室、台盐博物馆,以及十栋寮仔、八栋寮仔等盐工宿舍,另外,亦有最吸引观光客的七股盐山。此地原为七股盐场洗盐、归堆的地方,因盐堆积如山,形成另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
参考资料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林圣钦等撰述,《-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文献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