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约17世纪荷西时期,-开始出现番仔楼,当时西式城堡内及安平-街(今延平街)一带有许多洋馆。但自明郑迄清末10年之间,番仔楼几乎消失殆尽。1858年(咸丰8年),-的鸡笼(今基隆)、沪尾(今淡水)、安平与打狗(今高雄)四口-通商,外人可上岸居留建屋,才又出现番仔楼,主要包括洋行、领事馆、医院、教堂、学校与住宅等。一般民间所谓的番仔楼多指以砖石所建的二层楼建物,但也有少数为平房,例如马偕(Mackay)在淡水埔顶所建的宅邸。
-所见的番仔楼与厦门、金门华侨回乡所建洋楼建筑风格相近,主要受南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影响。欧洲人到亚洲拓展贸易,建立殖民地,结合欧洲与印度热带建筑特色,出现「回廊殖民式样」的建筑,通常一面或三面设置回廊,多以砖石砌拱廊,有避潮防晒功效;屋顶为四坡顶以利泄水,并在室内设壁炉,烟囱凸出於屋顶之上。-平面多将楼梯设在核心区,以缩短廊道,屋架使用西式三角形木桁架,并悬吊天花板。地板常略提高,半地下室有隔潮作用,门窗常装木板百叶,外观多为红砖墙,但也可加以粉-或涂漆。
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有淡水埔顶红毛城内的英国领事馆官邸、传教士宿舍、马偕故居、总-司宿舍(俗称「小白宫」)及高雄哨船头山丘上的英国领事馆舍。少部分非洋人兴建的番仔楼,如台北城内由刘铭传所建的西学堂、番学堂,与港町(今台北大稻埕一带)的洋楼、茶行,则在都市发展过程中被拆除。
中文关键字:夷馆 , 异人馆 , 洋楼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