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中文学名:中华白海豚
拉丁学名:Sousachinensis
英文名称:Indo-Pacifichumpbackdolphi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鲸目
亚目:齿鲸亚目
科海豚科属:白海豚属或驼海豚属
种:中华白海豚
分布区域: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以至南非
命名人:Osbeck
1、简要概述中华白海豚身长由1米到3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华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线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现及咸淡水及沼泽一带,分布较为广泛。西方文献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最早纪录是在1637年由探险家彼得文地在珠江口发现的纪录,而中国的最早纪录是在唐朝。在各种渔船中,白海豚特别喜欢在双拖船后觅食,而在双拖船后的海豚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种鲸类品种之一;为统一起见,各地学者都称它们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学名为Sousachinensis),而中华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国居民给它们的本地称号。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以及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能够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
2、分布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文莱、柬埔寨、中国、科摩罗、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亚、科威特、澳门、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联酋、越南、也门。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据文献记载,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据1997至200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开水域,南界在东澳—小蒲台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和澳门对开海面,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白海豚活动的密集区主要在伶仃洋的东南部,其中内伶仃岛周围、马友石至大屿山之间和桂山岛附近,海豚的目击率较高;而从淇澳岛至澳门之间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击率较低。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而且差异显著。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0~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
标本识别
体粗壮,喙中等长,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较大的背鳍,鳍肢和尾叶均宽,均具圆的梢端,标本最大体长约2.6米,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喙与额隆间没有深的凹痕为界,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幼体时为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变浅,亚成体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纯白色,常由于充血而透出粉红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行为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性情活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在各种渔船中,白海豚特别喜欢在双拖船后觅食,而在双拖船后的海豚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3~5秒钟,有时为10~20秒,也有时长达1~2分钟以上。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定位系统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摄食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
5、价值中华白海豚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被誉为“海上国宝”,它在军事、医疗、仿生、物种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6、繁育信息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发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妊娠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米,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雌性海豚会在10~11岁时到达成熟期。幼豚会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区,白海豚的寿命最长为40岁。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
7、相关动态野生种群
中国广西北部湾海域共发现中华白海豚64头次,尤以儒艮保护区及周边海域发现较多,合浦的其它海域,北海及钦州湾等近岸海域均有发现。据杨光等观察,广西北海至大风江河口区的中华白海豚有200多头左右。1982年9月和1987年2月分别在长江口捕获和发现1头搁浅的中华白海豚。1995年2月6日,浙江乐清县发现1头搁浅的中华白海豚。1978-1987年间,在福建海域发现或捕获7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于1960年至1962年在厦门港附近水域先后捕获38头中华白海豚。据1997-1999年来的调查,初步推断厦门海域约有60头中华白海豚。台湾省1999年和2000年各有1头搁浅。香港近20年来沿岸搁浅事例甚多,主要在大屿山附近。Jeferson(2000)统计认为,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从春季85头到秋季的163头之间。Poter(1998)估计1995-1996年香港水域内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为128头。广东省湛江水域数量约不足100头。一些搁浅或捕获的记录:
2003年5月9日,辽宁省庄河市误捕1头。
2006年4月,川山群岛海区2头中华白海豚搁浅。
2007年3月31日,汕头海滩发现10多头中华白海豚。
2007年11月23日,福州海域发现1头搁浅。
2008年1月25日,珠江入海口搁浅1头。
2008年3月4日,深圳在蛇口渔港附近发现3头。
2009年2月1日,珠海市发现1头搁浅死亡的个体。
珠江口2010年共有23头中华白海豚死亡,其中广东有16头。
2011年6月16日,广东饶平搁浅1头。
2011年6月12日,珠江口附近发现1头死亡个体。
2011年11月29日,福建石狮祥芝海域发现1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
2012年3月12日,广东佛山发现1头中华白海豚搁浅。
2012年4月16日,广东江门市发现1头搁浅。
全球澳大利亚水域昆士兰的克利夫兰湾有34-54头,摩顿湾有119-163头。南非东开普省海岸的阿尔哥亚湾有450头;南非夸祖鲁-纳塔尔海岸理查德湾有170-244头;莫桑比克马普托湾有105头;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有60头;桑给巴尔有58-65头。中国南部珠江口种群数量至少有1,000头;厦门种群有80头;台湾海峡东部种群有99头;雷州半岛种群有237头。
人工繁育
中国:南宁动物园饲养1头中华白海豚,是全国唯一人工饲养的白海豚。
全球:中华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饲养,全球只有泰国和新加坡的水族馆饲养中华白海豚。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也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
199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IUCN/SSC/CSG)在广州召开国际鲸类专家组会议,共同发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呼声;
1995年5月,IUCN/SSC/CSG在厦门召开了“闽、港、台鲸豚保育研讨会”,会议建议闽、港两地分别成立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
1996年7月,香港政府渔农署主持召开国际会议讨论保护香港的中华白海豚,11月香港政府在沙洲及龙鼓洲水域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
1996年,台湾立项进行台湾海域(金门)中华白海豚拯救计划;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定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1997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1月,福建省东山——广东省南澳海域列入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确定的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华白海豚;
2003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分别在莱芜海区和龙头湾海区建立了中华白海豚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2月,在台湾召开了第一届台湾海域中华白海豚保育研究研讨会暨工作会议;
2012年8月,广西科技厅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成立了“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所”,以研究保护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珍稀动植物。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