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英 名:Formosan sika deer
学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分类地位: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形态特徵:头体长约150公分,尾长约13公分,体重约50~80公斤,肩高约70~90公分。梅花鹿是因有白色似梅花的斑点分布於背上而得名。身体毛色夏季为淡栗色,背部正中线为黑色带,其两侧各有约20个白斑,冬季则为茶褐色,白斑较不明显。通常公鹿体型较大,出生後第一年并不长角,从两岁时开始长角,而且每年增加一个分叉,直到五岁以後才停止分叉,叉角基部之分枝向前方斜出。鹿角的生长具年周期性,春天初长之角为具有活组织之鹿茸,随後於夏季有磨角行为,鹿角并会硬化成硬角,冬末硬角会脱落。雌鹿的体型较小,头上不长角。齿式:门齿0/3,犬齿0/1,前臼齿3/3,臼齿3/3;总齿数=32。
生态习性:梅花鹿是一种温驯的动物,生性-而机警,若有任何风吹草动,牠们会马上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注视,进入警戒状态。清晨和黄昏为其活动觅食高峰,夜间虽有觅食行为,但活动量相对较少。主食为树叶、嫩芽及青草,牠们通常在固定的地方觅食。中午时,常会选择树荫处静卧,将刚刚吃下的东西反刍咀嚼。春天时常用嘴舌理毛,以保持乾净;不过在秋天换成颜色较深的冬毛後,雄鹿则会在地上打滚,将自己弄得一身是泥,泥中通常会混伴尿液或腺体分泌物,此可吸引雌鹿的注意或标示领域用。当秋季交配的季节来临时,雄鹿会彼此用以硬化的鹿角进行卡角打斗,以争取鹿王的地位及与雌鹿交配的权利。梅花鹿的配对系统为一雄多雌制。交配後的母鹿怀胎约八个月,於次年七月至十一月间生下小鹿,一胎一仔。梅花鹿的利用价值很高,鹿皮可制皮饰,鹿茸是有名的中药补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鹿的角、筋、血、胆、髓,都有滋补之效,总计鹿身上可做药的部位就有二十几种;鹿肉则是颇受欢迎的山珍野味。
栖地分布:-特有亚种,主要栖息於海拔二百公尺以下的草原、丘陵地及山麓地区。-从远古时代的鹿群遍野,到荷兰据台时代年对外输出十万张鹿皮,过度的滥捕及平原栖地的缩减,导致族群量急遽锐减,终於在1969 年後自野外消失,仅剩存於动物园及私人养殖场之圈养族群。然而,梅花鹿与-先住民文化、-历史,甚至-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连。为保存本种固有品系,垦丁国家公园於1983年於社顶进行梅花鹿复育,1986年由台北动物园提供 26 只梅花鹿作为复育种源,至今已历时近 20 年,在垦丁野地已有近300只梅花鹿活动,并於1994年在复育区外野放梅花鹿。此外,绿岛亦有部分人工饲养族群。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