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将电磁波感测器安装在特定的航空及太空飞行载具上,自高空接收记录地球表面和接近地表的电磁波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可转换成遥测影像。由於不同的地表或地物会有不同的电磁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根据影像中的波谱特徵差异可加以识别。遥测技术具有全面性、即时性及周期性蒐集资讯之优点,可广泛应用於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了解与管理,包括科学研究、国防军事、天候气象、地表变形、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土地利用、农产规划与普查等多方面的用途。
电磁波可在真空的状态下传送,大部分的太空遥测感测器都设计为利用电磁波进行,最常使用的电磁波是太阳光。太阳光充分分布在地表的每一个角落,科学家可利用太阳光在介质或物体表面不同的穿透、散射或反射等传送特性,分析地面物质的分布或变化。此外,太阳光包括许多不同的波段,对遥测技术而言不同波段有各自的用途,例如可见光可制作地表影像或绘制气象云图,红外光可反映温度及探测水或水气的分布等。
太阳光的波段、强度与分布无法人为控制,因应特殊需求必须控制电磁波发出的时间、角度或波长时,必须选择由感测器自行放出电磁波进行遥测。一般而言,能量由感测器自身发出的遥测方法称为「主动式遥测」,例如:雷逹波、雷射遥测等。如果能量并非由感测器自己发出,感测器仅接收物体表面散发的能量,则称为「被动式遥测」,例如:可见光、红外光遥测等。
遥测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858年利用热汽球在巴黎上空拍下的第一张空照图。约一百年後,第一张人造卫星影像於1959年由太空传送回地球,正式开启了太空遥测的新页。遥感探测所使用的载具主要有:(1)人造卫星:运行於地球轨道上,位置高,影像涵盖面较广,可快速收集大范围的地表资讯;周期性环绕地球,可重复拍摄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影像,便於针对同一地区进行长期的观测和分析。(2)飞机:从空中进行探测,比卫星更为灵活机动,拍摄的范围比卫星小,影像解析度高於卫星。属於任务性拍摄工作,可补充卫星的不足,却无法重复长时间的观测。(3)无人飞行载具:利用无人小飞机进行遥控拍摄。航高低,因此能提供极高解析度之遥测资料;最大的优点是经济,机动力强,可提供最即时的影像,较宽松天气条件即可操作,且不需有跑道。拍摄涵盖面较小,常因为飞机姿态控制不易,导致影像几何校正困难。
第一枚专为遥测目的设计的资源卫星ERTS-1在1972年升空,当时仅酬载一具四波段的感测器。近年感测器制作大幅进步,可观察的电磁波谱从可见光扩展到红外光及微波,增加了资讯的来源;另外,由於电脑及资讯科技的普及,为资料量庞大的遥测影像提供快速处理平台,将遥测技术推向实用化及商业化的层面。
太空遥测在台湾近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第一枚卫星福尔摩沙一号於1999年发射,是兼顾科学与遥测任务的卫星。主要酬载为海洋水色照相仪,目的在提供海洋相关领域之实验资料,作为环境、渔业、工商业及学术界实用及理论研究的根据。2004年发射的福尔摩沙二号也是以遥测为主要任务,配备遥测影像仪,每天对台湾及附近海域取像,提供解析度2公尺的黑白影像及解析度8公尺的彩色影像,已广泛应用於土地利用、农林规划、环境监控、灾害评估、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等相关之民生与科学用途。
中文关键字:无人飞行载具 , 福尔摩沙一号 , 福尔摩沙二号 , 电磁波
英文关键字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FORMOSAT-1 , FORMOSAT-2 ,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