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Susan O-an,中文译名苏珊·奥斯曼,曾是BBC的大牌主持人,如今,她51岁,已然老去,她称,BBC不再珍惜她,而中国人重视她。于是,她受聘成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女主播,她期待自己的声音回荡在中国的上空,传送到全球。在中国,她的节目叫《新闻纵贯线》。
9年前,一辆满载20磅炸药的出租车一头撞进苏珊所在的办公大楼,车身深深陷入门内,玻璃碎了一地。幸运的是,-并未在楼内引爆,苏珊和她的同事们躲过一劫,圆弧形的英国广播公司(下简称BBC)办公大楼也得以仍然伫立在伦敦闹市区“白城”的街角──那里车来人往,没有守卫。
如今,苏珊·奥斯曼(Susan O-an)每天走进位于-市石景山路甲16号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大楼前需要经过两道岗。第一道在院外,穿着皮靴和大衣的-腰间别着-站在严寒里,身边的小亭子里有急救药品、手枪等。第二道则在楼里,仍旧是一名-,负责再一次查对-并登记访客。
“这让我觉得很安全。”尽管来到中国才5个星期,但苏珊早已对她的新东家颇为了解,“这是一个国家电台,由国家军队来保护也并不奇怪。”
很多英国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当得知昔日的BBC女主播即将飞赴中国,研究中国官方媒体多年的英国前高级外交官蒂姆·柯拉得(Tim Collard)送给她一句“临别祝福”:愿你在中国享受被当做“高鼻梁的象征物”的感觉。
苏珊并不介意这样的冷嘲热讽。
从业30余年,她认为自己是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才受聘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而绝非仅仅因为她是个金发碧眼的英国人。
即便在英国,她略微下垂的眼角和低沉平稳的嗓音说不上家喻户晓,至少也拥有不少“粉丝”。而9年前的那一次出镜,更使她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尊敬。
欧洲议会议员约翰·巴弗顿(Jo-n Bufton)至今仍记得他在2001 年3 月3 日晚上23时以后,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一切。
“屏幕后面传出像是有人在打架的声音,然后是尖叫声。”正在进行的节目突然中断,主持人和制作人员穿着大衣提着包从画面中走出去。
接下来的一切都和平日不太一样,谈话类节目被换成新闻播报,“就连-的输出比例都不一样,从宽屏变成了窄屏”。
3月4日凌晨2时,屏幕上出现了汽车-的画面,镜头转过180度,是BBC大楼残破不堪的玻璃门。
“拆弹专家成功将遥控-转移出了BBC电视中心。”在一间昏暗狭小的演播室里,苏珊·奥斯曼面对镜头,解开了在观众心头萦绕多时的疑惑。
约翰回忆起当时苏珊的声音“沉稳且厚实”,足以盖过混乱的背景音。
凌晨5时半,苏珊再次出现在镜头前。熟悉的演播室,熟悉的新闻片头音乐,仅仅花了3个多小时,BBC再一次回到既定轨道。
很少有人知道,当拆弹专家在空旷处引爆汽车-的时候,苏珊和所有在场的BBC员工都被撤离到了几公里外的威斯敏斯特摄制棚,直到凌晨4时,他们才回到恢复秩序的BBC电视中心。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苏珊就和节目组成员一起从挑选新闻画面到串词,完成了一期清晨新闻的制作。
“欢迎来到BBC新闻。”苏珊微笑着向观众宣布危机解除。
“面对-的苏珊,简直酷毙了!”论坛上,讨论着“最受欢迎BBC主播”的英国人总不忘提及旧事。
在苏珊的新上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李培春眼里,苏珊的过人之处并不仅止于面对新闻突发事件时能保持足够的冷静。
比起过硬的专业能力,苏珊对不同文化的友好和理解态度是他最为赞赏的。
尽管还没有抽空对苏珊进行系统的“培训”,5个星期以来的接触使他相信,苏珊能够接受这个国家对新闻和宣传的拿捏,也能理解不同说辞间的细微差别。“当然,我们还是要抽空对她详细地介绍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苏珊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无非是一些与-相关的东西”。在她还没有离开英国的时候,蒂姆就公开高调预测苏珊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当做时间打磨出来的宝石一样被追捧,但当他们真正作决策的时候,外国友人只会被隔离在一旁作壁上观”。
苏珊并不认同蒂姆的话。她认为,“新闻自由”其实是一个“只有程度,没有绝对的词”。
“CNN能代表新闻自由吗?”她反问道,然后举出2003年美军出兵伊拉克前后的美国报道做例子,“没有一个声音是反对出兵的,所有人都相信伊拉克有大规模-性武器。”
至于英国,虽然苏珊颇不好意思地承认BBC做得比CNN更好,但“那仍然只是相对的自由”。
“每一个英国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都或多或少握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苏珊前倾身体,面带一点狡黠的笑容说道,“否则你和你的老板必将官司缠身,麻烦不断。”
她甚至会问身边曾经留学的同行为什么要回到中国:“看,我其实和你们一样,知道中国的新闻环境却还是来了。”
她坚信,自己能在这个环境里做出些事情。
即将开播的《新闻纵贯线》节目,苏珊替节目组想了一句口号:让我们看一眼这个世界。
节目原本的构成也在她的提议下做了改动──每一部分的切入和结束都精确到分钟,这种紧凑的节奏感正是源自BBC新闻节目的一贯作风。
她甚至期待,等稍稍安顿下来,熟悉工作环境以后,开始给中国人“上上课”。
在英国,苏珊和她的朋友合伙拥有一家专业公关公司,许多商界大鳄和“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政界要员”会去咨询如何同媒体“见招拆招”。
“宣传也是一门艺术。”苏珊在提到“宣传”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像许多西方人那样露出不屑的神情。她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都普遍缺乏同媒体沟通和打交道的经验,时而“过分谦虚”,时而“神神秘秘”。
“我可以教他们怎样穿着,怎样说话,怎样举手投足……”说着说着,苏珊兴奋起来,已经开始为自己将来的“业务”开展市场调查:“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类似的公关公司吗?会有人来听我的课吗?”
几秒钟后,新闻女主播的平静又瞬间回到她身上。“还是先做好眼下的工作最要紧,何况,我还要学中文呢。”她说。
苏珊希望自己能尽量多地观察中国,然后在“告老还乡”后写回忆录。她扳着指头数自己2010年的日程:3月份去体验“传说中的-”,5月份去上海世博会,有机会还想去“遥远的山村”看看,因为“听说那里的中国是另一个中国”。
“英国人对中国并不算太友好,我希望能尽量客观地描述自己在中国的感受。”
但“感受”两个字本就不那么客观。
苏珊的右手上戴着两枚夸张而美丽的宝石戒指,个头大到手指无法并拢。用这样的手轻轻做着手势,苏珊表达着她对中国人的初步感受:沉默,不善于表达,不懂如何“兜售”自己。
李培春却已经在担心苏珊的“直来直往”会不会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一次讨论会上,节目组成员对“黄牛”一词应选用哪个英文单词发生争议,苏珊毫不客气地直言对方的用词是“美式说法”。
他很担心同事们会对苏珊产生某些异样的感受:高调,强势,BBC来的大牌。
预想中的文化冲击还没来得及和苏珊擦出火花。
她会毫无避讳地问中国女孩:“你们觉得西方人很有魅力吗?为什么我总看到东方女性和西方老男人在一起?”
她也会认真地问同事:“说实话,我长得还可以吧?会不会看上去有些老呢?”
苏珊已经51岁了。离开BBC的时候,她对英国媒体说,BBC并不珍惜她的经验与资历,她“下岗”了,而中国人重视她。
当得知中国规定普通女职工“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的时候,苏珊有些吃惊,连说了几声“真的吗”,然后靠上椅背,轻轻嘟嚷了一句:“这可真有点残酷啊!”
在英国,女性员工退休年龄为60岁,就在这两天,英国妇女与平等事务大臣哈丽雅特·哈曼还在推动一项旨在取消员工退休年龄规定的法案。
历经风雨的女主播生涯早已教会她如何控制情绪,失望的表情转瞬即逝,随之到来的仍是9年前那股“酷毙了”的自信。
她憧憬着自己的声音回荡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上空”,期待自己的节目被“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台传送到全球”。
为此,她必须每天凌晨4时踏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门。寒冬清晨,天远未亮,-却始终守在那里。
“他们一定觉得很冷吧。”苏珊说。
下一篇:米兰达·可儿-照 米兰达可儿街拍壁纸体重档案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诺曼·洛克威尔是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