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人工层位法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1-08

阅读 :657

「人工层位法」是一个相对於「自然层位法」的考古发掘概念,也是台湾考古学发掘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发掘策略。所谓的人工层位法就是在既定的探坑或探沟中,以人为的方式来决定发掘过程中每一层的深度,并且藉此控制相关遗物的出土资讯。比方如果在发掘进行中设定采用人工层位法并决定以10公分为一层,之後就是以每次10公分为单位向下发掘并进行相关的纪录。由於遗址状况的不同以及各方面的考量,人工层位法设定的层位深度也不尽相同,但如果范围过小可能会太琐碎而造成发掘工作进行的困难,而如果设定的层位范围太大也可能造成纪录的不精确,所以通常都是以10公分或20公分当成一层的深度来进行。

  为什麽要使用人工层位呢?这是因为在考古学的发掘中,相关遗物、现象的出土在空间的分布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平面上的器物分布帮助考古学家了解过去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配置;器物纵向深浅的分布则涉及了地质上的沉积学概念,在一般的情况下,越早期的文化遗物会埋藏在地层的深处,而近代的器物因为沉积时间较晚,而会比较靠近地表。由此可知,当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都是从地表开始往下发掘,通常会先挖到比较晚期的器物,而挖的越深器物所代表的年代就可能越久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人工的方法订定考古发掘的层位,如此才能够控制发掘的工作,确保每一个坑的每一层都往下挖相同的深度,而不是东边已经挖了50公分而西边只挖了15公分深,到最後出土的遗物就没有办法在空间深度中清楚定位,也就等於丧失了一项重要的出土资讯。

  在实际的操作上,人工层位需要依靠不断的测量来确定每次发掘的深度是不是在控制的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层位法只是人为的方式建立一个标准,每一层所代表的绝对深度也因此可以被清楚的纪录,但是采用人工层位法的时候,仍然不能忽略自然层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与变化,所以在纪录人工层位的时候也必须注明是位於哪一个自然层位之中。考古学家有时候也会采用人工层位和自然层位两者综合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将自然层位区分成L1(第一层)、L2(第二层)等,而在每个自然层位中再区分人工层位来进行发掘,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发掘的策略与需要,设计适用的层位区分方法来让相关的纪录清楚明确,才能让出土资料有更完整的意义。

下一篇:伊东佑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口调查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