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吴凤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24

阅读 :284

吴鳯传说首见於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诗人刘家谋所作《海音诗》及其诗注中,其诗曰:「纷纷番割总殃民,谁似吴郎泽及人。拼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描写了一位汉族通事,舍去生命,以劝化番族出草猎首的习俗。这首诗虽然首次提及吴鳯事迹,但距离吴鳯去世至少已经历百年,事实上是一则不折不扣的民间传说,添附了许多传说特有的观点。与人类学家所采集到的邹族口传传说相比,邹族的口传吴鳯传说往往提及其与汉人交易时汉人的奸诈,视其为邹人杀吴鳯的主要起因。而汉人的记录则往往侧重於对於吴鳯事蹟的赞扬,而这个现象在愈後期的文献记录中就愈是明显。

  吴鳯传说除了《海音诗》之外,也见於倪赞元所辑之《云林采访册》打猫堡、凶番附〈通事吴鳯事蹟〉(一八九四)、日人後藤新平〈阿里山通事吴元辉碑文〉(一九一二)、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一吴鳯传(一九一八)、台湾省文献会《台湾省通志稿》卷七人物志义士吴鳯传(一九六二)、国立编译馆《国小生活与伦理课本》(一九八○)。

  学者浦忠成即将这则传说的流传分为三个阶段:(一)乡野流传与记录时期,这个时期始自吴鳯去世,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传说以多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只是在情节上多有增减,而《海音诗》、《云林采访册》以及後来延袭的《台湾通史》吴鳯传,都是此一时期的结果。其内容在於强调当地居民感其惠,而非邹人感其德。(二)日人宣传运用时期,日据时期,日人进入阿里山地区,发现吴鳯故事对当地人深具影响力,因而决定大加发扬吴鳯传说,以利其教化。因此在此时期,出现了後藤碑文以及中田直久的《通事吴鳯传》,大加强调其动机在於改革邹族习俗,并为他修庙、演戏、编入教科书中,使吴鳯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位正义的化身。(三)国府儒化时期,台湾光复之後,吴鳯传说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且其内容符合儒家成仁取义的精神,故又被国民政府延用,至编入国小教科书中,其加油添醋的内容,更将吴鳯塑造成一个温厚的老者,与史实之间的关联也就更加薄弱了。

参考资料

    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从民间文学角度探讨吴鳯传说的演变〉,《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

下一篇:吴福生事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罗罗埔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