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圆山文化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25

阅读 :413

圆山文化是台湾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是继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之後出现在北部台湾的文化,主要遗址有圆山、大坌坑、关渡、芝山岩、慈法宫等,所发现的遗址至今所知大约有二十个,大致分布在新店溪及淡水河的河岸阶地及台北盆地边缘。

  这个文化和大坌坑文化不同,主要特徵为富有区域色彩的石器、陶器、骨角器。石器的类型很多,有磨制大铲、磨制有颈大铲、打制大铲、有角大铲、平凸面大锄、匙形大锄、有颈扁平大斧、磨制大锛、打制大锛、柱状大锛、各种磨制的小型锛、斧、凿、锄形器及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球形器、槌形器、网坠、器盖、砥石等。比较特别的是,圆山文化的有段石锛,在台湾其他地区较为少见。此外,在圆山文化里还发现一些精美的玉质装饰品,如玉玦、玉环、玉佩等。其中带有四个凸起的玉玦,以及人形玉佩等和东海岸卑南文化出土者并无两样,说明这两个文化可能并存过一段时间(黄士强、刘益昌,1980),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

  陶器则绝大多数为浅棕色素面陶,拍垫法手制,在陶土中有意掺和了人工打碎的安山岩粒或天然的沙子,火侯较高。大多为素面,部分有网纹施於腹部,但为数不多。器物除腹之内部外,全面抹平,有少数的陶片,表面打光。大多数器物的外表及口的内部,可能均涂有褐色陶衣。陶器的器盖或把手上有可能是符号的捺点纹,这是圆山文化陶器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徵。最常见的器形是罐,有圈底罐、圈足罐。此外有盆、瓶等。罐上常有一对由口缘到肩上的竖立把手,此外双口圈足罐及多口形罐,器形独特,造型优美,不见於其他文化,为圆山文化的一大特色。。

  圆山文化的遗址多数有贝塚,贝塚中出土大量的贝类、兽骨、鹿角及废弃的骨角器,石器和陶器。由发掘资料可得知当时人是以鱼猎和农耕为生。在附近的河湖捕鱼、捞贝,在林野中狩猎,并种植农作物以维生。死後埋葬方式在圆山贝塚发现的是仰身直肢葬;从墓葬知道圆山文化人在生前有拔齿的习惯,在芝山岩遗址除发现有仰身直肢葬,尚有瓮棺葬。

  圆山文化经由长年的研究与累积,现被划分出三个不同的类型,其分布区域遍布整个北台湾,主要有:圆山类型、土地公山类型与福隆国小类型。圆山类型与圆山遗址为主;而土地公山类型为圆山文化晚期适应丘陵地区而发展出来的新文化,其分布范围从板桥到大溪之间的大科崁溪右岸,景美到坪林之间的新店溪流域,和台北盆地的东南侧;最後,福隆国小类型则主要为东北角发展出来的特殊类型。

参考资料

    宋文薰1991〈圆山文化的多口陶罐〉,宋文薰等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上)》,台北:正中书局。页1 – 24。黄士强、刘益昌1980《重要史蹟勘查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台北:台湾大学人类系,p.60 – 61。刘益昌2000〈圆山文化年代检讨―兼论台北盆地史前文化变迁〉,周惠民主编《北台湾乡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71 – 111。资料库连结:http://.culture.gov.tw/02-24/html/Chapter_A/Chapter_A_2/chaper_a_2_section03.htm

下一篇:埔里覆鼎金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