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虽然墓葬本身是一种考古学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却包含了许多不同种类与意涵的物质遗留,可以说是很引人注目的考古学材料。在考古学家研究墓葬现象的时候,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切入面向:
(一)人骨保存与葬姿:人骨的遗留是墓葬现象最直接而确定的证据,如果人骨保存完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被埋葬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特殊习俗(如拔牙)或是特殊的病理状况等。葬姿是指死者被埋葬时所呈现的姿势,考古学家透过不同部位骨头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出葬姿,台湾常见的葬姿有四肢平直正面朝上的仰身直肢、趴着腹部朝下的俯身葬姿、侧躺且四肢弯曲的侧身屈肢、还有以蹲着的姿式摆放在小墓穴里形成的蹲踞葬姿等等。不同的葬姿可能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甚至是对死後世界不同的认知和想法。
(二)葬具:葬具是指装承遗体的器具,不同的文化通常会把他们的文化特质表现在葬具的使用上,比方台湾的东海岸以整块岩石挖出凹洞做成的岩棺、台东卑南文化最着名的,以数片石板拼成长方体以便放入遗体的石板棺、兰屿岛的达悟族人早期使用的瓮棺、受汉文化影响使用的木棺等,都属於墓葬中的葬具。当然,有些时候古代的人们并不使用葬具,而是直接挖洞或者把遗体集中放置在某个空间,这时候就不会有葬具的出现,但是在地层中有时可以根据土壤状况的不同看出哪些地方是被挖开进行埋葬的范围,称为圹穴。
(三)陪葬品:陪葬品的种类很繁多,只要是在埋葬的同时被刻意放在墓葬里面和死者一同埋葬而不再被使用的器物都可以视为陪葬品,包括各种饰品、工具等等。出现在墓葬里的陪葬品,可能可以提供关於被埋葬者的身分地位、贫富阶级甚至是宗教信仰等资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面向在墓葬现象内不见得会同时出现,比方有些文化不使用葬具、有些地方因为环境的关系人骨无法保存而只剩下葬具、有些地方可能没有使用陪葬品的习俗,因此需要考虑不同遗址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来加以判断。
生死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墓葬资料是考古学家用来重建先人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宇宙观的主要切入点,除了透过墓葬资料中的人骨保存、葬具使用、陪葬品来研究以外,也需考虑到墓葬所在的空间关系,例如是埋葬在室内或室外,或是另外有一个专门的墓葬集中地点等等,综合不同的面向来研究发掘出来的墓葬现象,将会更了解整个的社会脉络。
下一篇:垦丁国家公园考古民族调查报告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震灾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