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孙中山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16

阅读 :357

中华民国开创者之一,有中华民国国父之称。原名孙文、又名孙逸仙、旅日期间又名中山樵,西方人普遍称 Dr. Sun Yat-Sen。在当前台湾人的日常生活里,被敬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的形影,无所不在。买东西的货币上有着孙中山的微笑面容,人们总会在「中山路」上闲逛,在「中山公园」里休憩,孙中山的画像雕塑,「博爱」、「天下为公」等等孙中山的墨宝,总也会不经意地映入你我的眼帘。乃至於现行《中华民国宪法》开宗明义即说:「中华民国基於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和同一世代在成长阶段大多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不曾领略过异国风物的知识分子相较,生为大清帝国子民的孙中山,在1879年14岁时就离开中国前往檀香山,而後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香港接受了现代的医学教育,此後更在西方世界有生活多年的经验。可以说,孙中山的生命道路与思想世界,正与(广义的)西方,密不可分。然而,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威胁似乎将至国亡种灭的中国,未来命运到底如何,前景方向究竟何在,又是孙中山的终极关怀。因此,孙中山实现理想的视野,既是朝向於中国的,也是面对着西方的。

青年孙中山曾经一度希望大清帝国进行改革,得以让中国避免为帝国主义灭亡的梦魇,是以上书权臣李鸿章(1894年6月),希望有所作为,李却毫不理会,方始才转向革命行动。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入会誓词,当天出席成立会的华侨仅二十余人,却标志着革命力量的兴起;孙中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生命道路,从此也不再回头。1895年2月,孙中山至香港,与杨衢云等组成的辅仁文社相结,建立兴中会总机关部,确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揭櫫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的革命宗旨,要与满清政权势不两立。兴中会谋於当年10月下旬於广州起事,事泄失败,殉难者有设计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的陆皓东等人。革命行动失败後的孙中山,当然是清廷缉捕的对象,1896年10月,他在伦敦被诱拘於清使馆,经过英国政府的干涉,方始获释。伦敦各报竞载此事,他亦於报刊撰文说明主张,中国革命渐为国际所知。孙中山在伦敦居留约9个月,颇致力於西方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学理考察,建立了「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

孙中山身为「职业革命家」的志向,最初难为公众理解。伦敦的这场劫难,初步打造了孙中山是中国革命领导者的英雄形象;与孙中山相亲善的日本革命人士宫崎寅藏撰《三十三年之梦》,介绍他的革命历史,章士钊以笔名黄中黄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推许孙中山是「近今谈革命者之初袓,实行革命之北辰」,归心者渐众。1905年,联结华兴会、光复会等各方革命力量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组成,孙中山获推为总理,与担任执行部庶务职务得黄兴并肩,领导诸方志士,共为革命努力。

然而,革命行动的参与者出身有别,观点不一,内部冲突自所难免。孙中山以实现三民主义为革命目标,其他革命党人未必皆以此为然。如宋教仁以实现民主共和体制为理想,不重视民生主义;出身光复会的章太炎专倡排满,认为「设共和政府,则不得已而为之也」。在在显示革命党人对革命的理论认知,并不一致。革命队伍内部也有自行其志者,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拒绝加入同盟会,与革命女杰等秋瑾联合,自行起事(1907年),即是一例。章太炎与陶成章等人更因革命经费等事,与孙中山时起冲突,直至中华民国创建之後,仍犹未已。

中华民国建立之後,孙中山心目里的理想中国,仍然没有机会实现。随袁世凯的帝制行动落幕而来的现实,是地方军阀遂行武力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身为民国奠基者之一的孙中山,认为想要贯彻自己的革命理想,不仅必须组建一个团结一致的政党,同时还要拥有能贯彻意志的军队。这样的体会,使得孙中山在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易名为中国国民党,修订党章党组织,以他做为组织效忠的核心,并致力於组建革命武力,结果不仅让他自己也被戴上了军阀的帽子,他培植陈炯明以组建革命武力的用心,更以失败收场。

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理想,始终寻求来自於外国的援助。在他屡屡遭受挫败的背景下,当苏联伸出要求合作并愿提供支持的橄榄枝,孙中山终而决定参照苏联共产党的革命经验,推动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将「国民革命」悬为鹄的。遗憾的是,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基本上以苏联共产党为蓝本,遂不免使国民党未可坚持民主本位,其组织形态与意识形态都多少沾染了极权主义的色彩,也是酿成日後无数悲剧的根源。1925年,毕生奔走国事的孙中山,「壮志未酬身先死」,逝世於北京。只是,孙中山遗留於众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预示了他乃是此後各方打着「革命」旗号的政治力量,都可以继承创造的丰富遗产。即如直接承续於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在「国民革命」的历程里,竭力打造孙中山做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神圣地位;中国共产党则尊奉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在光绪26年、民国2年、7年三次来台,与知识青年会晤。受其革命理念的鼓舞,杨心如、翁俊明分别加入革命组织,雾峰林家林祖密则参与讨伐袁世凯的护法战争。孙中山逝世後,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举办追悼会,逾5,000人参与追思,北大台湾学生会洪炎秋等人以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表达台湾青年学子的心声。

从全球角度观察,20世纪可以说是个革命的世纪。如列宁(Lenin)、毛泽东、格拉瓦(Ernesto Guevara)等一心奉献於革命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也是其中一员,也如同他们一样,留下了多样丰厚的遗产,为後世承续转化。孙中山领导创建了中华民国,让皇帝专制体制传统深厚的中国得以转向於民主共和体制,就是他对中国卓着空前的贡献,即此一端,孙中山便在历史上有不朽的地位。为了开创理想中国的未来,孙中山早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并撰着《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等书(後来集结为《建国方略》);孙中山的精心构想,即使未必都能落实,他却好似独特的「建国工程师」,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自有独树一帜的地位。

中文关键字:孙逸仙 , 国父 , 中山樵 , 三民主义

参考资料

    王德昭,《国父革命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4〔增订本〕)。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新版〕)。张玉法,〈孙中山的欧美经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氏着,《辛亥革命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3)。黄宇和,《孙逸仙在伦敦,1896-1897:三民主义思想探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台北:三民书局,2006)。Marie-Claire Bergère, Sun Yat-sen,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白吉尔(着),温洽溢(译),《孙逸仙》(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Harold Z. Schiffrin,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史扶邻(着),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Harold Z. 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Boston, MA: Little, Brown, 1980)=史扶邻(着),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C. Martin Wilbur,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韦慕庭(着),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

下一篇:宫本延人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富田芳郎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