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和同一世代在成长阶段大多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不曾领略过异国风物的知识分子相较,生为大清帝国子民的孙中山,在1879年14岁时就离开中国前往檀香山,而後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香港接受了现代的医学教育,此後更在西方世界有生活多年的经验。可以说,孙中山的生命道路与思想世界,正与(广义的)西方,密不可分。然而,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威胁似乎将至国亡种灭的中国,未来命运到底如何,前景方向究竟何在,又是孙中山的终极关怀。因此,孙中山实现理想的视野,既是朝向於中国的,也是面对着西方的。
青年孙中山曾经一度希望大清帝国进行改革,得以让中国避免为帝国主义灭亡的梦魇,是以上书权臣李鸿章(1894年6月),希望有所作为,李却毫不理会,方始才转向革命行动。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入会誓词,当天出席成立会的华侨仅二十余人,却标志着革命力量的兴起;孙中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生命道路,从此也不再回头。1895年2月,孙中山至香港,与杨衢云等组成的辅仁文社相结,建立兴中会总机关部,确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揭櫫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的革命宗旨,要与满清政权势不两立。兴中会谋於当年10月下旬於广州起事,事泄失败,殉难者有设计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的陆皓东等人。革命行动失败後的孙中山,当然是清廷缉捕的对象,1896年10月,他在伦敦被诱拘於清使馆,经过英国政府的干涉,方始获释。伦敦各报竞载此事,他亦於报刊撰文说明主张,中国革命渐为国际所知。孙中山在伦敦居留约9个月,颇致力於西方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学理考察,建立了「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
孙中山身为「职业革命家」的志向,最初难为公众理解。伦敦的这场劫难,初步打造了孙中山是中国革命领导者的英雄形象;与孙中山相亲善的日本革命人士宫崎寅藏撰《三十三年之梦》,介绍他的革命历史,章士钊以笔名黄中黄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推许孙中山是「近今谈革命者之初袓,实行革命之北辰」,归心者渐众。1905年,联结华兴会、光复会等各方革命力量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组成,孙中山获推为总理,与担任执行部庶务职务得黄兴并肩,领导诸方志士,共为革命努力。
然而,革命行动的参与者出身有别,观点不一,内部冲突自所难免。孙中山以实现三民主义为革命目标,其他革命党人未必皆以此为然。如宋教仁以实现民主共和体制为理想,不重视民生主义;出身光复会的章太炎专倡排满,认为「设共和政府,则不得已而为之也」。在在显示革命党人对革命的理论认知,并不一致。革命队伍内部也有自行其志者,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拒绝加入同盟会,与革命女杰等秋瑾联合,自行起事(1907年),即是一例。章太炎与陶成章等人更因革命经费等事,与孙中山时起冲突,直至中华民国创建之後,仍犹未已。
中华民国建立之後,孙中山心目里的理想中国,仍然没有机会实现。随袁世凯的帝制行动落幕而来的现实,是地方军阀遂行武力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身为民国奠基者之一的孙中山,认为想要贯彻自己的革命理想,不仅必须组建一个团结一致的政党,同时还要拥有能贯彻意志的军队。这样的体会,使得孙中山在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易名为中国国民党,修订党章党组织,以他做为组织效忠的核心,并致力於组建革命武力,结果不仅让他自己也被戴上了军阀的帽子,他培植陈炯明以组建革命武力的用心,更以失败收场。
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理想,始终寻求来自於外国的援助。在他屡屡遭受挫败的背景下,当苏联伸出要求合作并愿提供支持的橄榄枝,孙中山终而决定参照苏联共产党的革命经验,推动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将「国民革命」悬为鹄的。遗憾的是,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基本上以苏联共产党为蓝本,遂不免使国民党未可坚持民主本位,其组织形态与意识形态都多少沾染了极权主义的色彩,也是酿成日後无数悲剧的根源。1925年,毕生奔走国事的孙中山,「壮志未酬身先死」,逝世於北京。只是,孙中山遗留於众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预示了他乃是此後各方打着「革命」旗号的政治力量,都可以继承创造的丰富遗产。即如直接承续於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在「国民革命」的历程里,竭力打造孙中山做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神圣地位;中国共产党则尊奉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在光绪26年、民国2年、7年三次来台,与知识青年会晤。受其革命理念的鼓舞,杨心如、翁俊明分别加入革命组织,雾峰林家林祖密则参与讨伐袁世凯的护法战争。孙中山逝世後,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举办追悼会,逾5,000人参与追思,北大台湾学生会洪炎秋等人以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表达台湾青年学子的心声。
从全球角度观察,20世纪可以说是个革命的世纪。如列宁(Lenin)、毛泽东、格拉瓦(Ernesto Guevara)等一心奉献於革命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也是其中一员,也如同他们一样,留下了多样丰厚的遗产,为後世承续转化。孙中山领导创建了中华民国,让皇帝专制体制传统深厚的中国得以转向於民主共和体制,就是他对中国卓着空前的贡献,即此一端,孙中山便在历史上有不朽的地位。为了开创理想中国的未来,孙中山早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并撰着《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等书(後来集结为《建国方略》);孙中山的精心构想,即使未必都能落实,他却好似独特的「建国工程师」,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自有独树一帜的地位。
中文关键字:孙逸仙 , 国父 , 中山樵 , 三民主义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