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山猪崛遗址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30

阅读 :329

山猪崛遗址行政隶属於台北县三芝乡锡板村,位於淡金公路南侧山丘往山猪崛顶坑、古庄村3邻15号郑宅附近;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21°28'55",北纬25°15'30"。

  其地形为大屯山系之熔岩台地,台地边缘向北凹下缓坡,两侧较高为一山屿状,海拔约於40~60公尺间,此台地北向有溪缘西而流,土质不佳均为旱作,除花生、蕃薯、相思树外为荒芜草地,相传此地与四栈桥,昔日为凯达格兰族小鸡笼社活动地区,据台北县志记载,此地在开辟之初野猪群聚,故名山猪崛(盛清沂1962)。

  遗址最早发现於1961年10月23日为盛清沂调查四栈桥遗址时,於当日下午所寻得。本遗址屿面均有稠密陶片分布,其范围几乎覆占整个山屿,东西长约200公尺、南北约60公尺。此次的调查所采集的遗物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石器标本有:石器4件,均为无刃器,网坠1件(根据盛清沂北海岸地区的调查,曾於老崩山与古庄遗址见类似遗物)、锤型器2件,砥石1件等。除砂岩制砥石有残缺外,其余的遗物皆完整,质地多为安山岩。陶器有153件,依据陶器的质地分四类为:粗砂褐陶17件、细砂褐陶17件、泥质陶片99件(有肩折圈足绳纹)及细沙有纹陶20件等(其中见有圈足及带有纹饰者)。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的调查采集到细砂绳纹陶、凹石。1992连照美等人的调查采集到素面陶片、印纹陶片。1997年刘益昌调查采集到素面陶片、印纹陶片。另外,1963年宋文薰等、1995年刘鹄雄、2004年卢瑞樱等均於此处作过地表调查。

  依据多次调查的结果,这些遗物就其陶器质地的不同可以理解到,本遗址应含括两个文化内涵,分别为:大坌坑文化晚期(刘益昌1997),年代约在5500-4500B.P.左右;大坌坑文化为台湾地区至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文化陶器通称粗绳纹陶,特徵手制、质松软、常含沙、色呈暗红、深浅褐(臧振华、刘益昌、邱敏勇1996);早期见於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北市芝山岩、北市圆山遗址下层,近年在淡水河北岸、北海岸及台湾其他地区也有所发现(刘益昌、郭素秋、卢瑞樱、戴瑞春、陈得仁2004)。这个遗址所见的另一个文化是年代较晚的植物园文化,年代约在2800-1800B.P左右,为台北盆地新石器时代最晚的一层文化,即旧称方格印纹厚陶文化。本遗址所见泥质陶、印纹陶等均为植物园文化典型陶类之一(郭素秋2002)。

参考资料

    盛清沂(1962)〈台湾省北海岸史前遗址调查报告〉《台湾文献》13(3):60-152。刘益昌(1997)《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调查报告》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臧振华、刘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录史前考古〉《重修台湾省通志》:21-89,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郭素秋(2002)〈「植物园文化」探析〉《文与哲》1:273-332。刘益昌、郭素秋、卢瑞樱、戴瑞春、陈得仁(2004)《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 第七期》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执行研究计画报告。

下一篇:宝斗厝遗址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巴尔得斯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