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栋(西元1933~1999年)字元恢,笔名何言,湖北省汉口市人。求学先後就读过台湾省立台南二中、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硕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历史学硕、博士。民国52年(西元1963年)起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并被派往美国进修西洋史。取得博士学位返台後除仍在台大任教外,并受聘中央研究院美国文化研究所(现欧美研究所)担任合聘研究员。张忠栋的学术生涯最初以美国史、中美关系史为主,後来以研究现代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人物为其学术专长,起初他的自由主义中又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他非常关心时政,当他在美国时,尼克森访问中国,他曾写出〈奋起图强〉寄回台湾发表,其中提出:「国家处境艰难,外交日趋孤立,大家应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希望大学教授都能勇敢的走出来,而不是一味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他在自由主义学者中特别推崇胡适、殷海光、雷震等人,这些人是他在建构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他的思想也非一成不变,他的文章一方面凸显西化倾向的自由主义者,对强调回归乡土是否可能造成保守派势力转强的疑虑,另一方面抱持着「民族主义」的色彩,对於乡土走向何方持有一定保留的态度。但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发展,张忠栋的自由主义色彩越趋浓厚,相对的民族主义的色彩渐转淡。逐渐地他开始关心党外的事务,他特别推崇费希平立委能与党外人士打成一片又获得民众支持,在无形中化解省籍间的隔阂。民国75年(西元1986年)参与调查台大政治系学生李文忠退学事件和送别林正杰市议员餐会。民国78年(西元1989年)参加一场海外华人座谈会中提出:「我们恐怕应该要跳出中国统一的圈子」,告别统一的意识型态。隔年他帮忙因主张台独、争取百分之百言论自由而自焚的郑南榕遗孀叶菊兰竞选立法委员。同时也将对内追求民主,与对外争取独立做整体性的思考。民国79年(西元1990年)他参加台湾教授协会,与学生组成「制宪联盟」,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并在活动的最後一天宣布退出国民党,同年加入民进党,并当选第二届民进党不分区国民大会代表。隔年加入「外省人台湾独立协进会」。其後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与国民党合作通过一些很有争议的宪法条文,引起张忠栋的不满,因此宣布退出民进党。他始终秉持自己的理想不为利诱,也展现他身为一位自由主义学者的风骨。张忠栋於民国88年(西元1999年)病逝於台大医院。他的生平着作有《大学教授的言责》、《乡土、民族、国家》、《政治批评与知识份子》、《胡适五论》、《自由主义人物》、《一年一年又一年》等书。
参考资料
潘光哲〈张忠栋教授生平简谱〉《张忠栋教授纪念文集》,台北:允晨,民89),页206~210陈仪深〈「自由主义」思想家张忠栋〉《当代》第151期 民89.3,页62-77薛化元〈张忠栋教授的最後「志业」〉《当代》第143期 民88.7,页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