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曹公圳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23

阅读 :466

「曹公圳」系大高雄地区着名的灌溉水系,水门设施位於大树乡与大寮乡交界处,可由台1线往屏东方向高屏大桥桥下200公尺处,转台1线旧省道,经高雄农田水利会九曲抽水站,向前行走约100公尺岸堤处,即可看到保存尚完整的曹公圳五孔水门旧迹。

曹公圳迄今已有167年的历史,系由清朝凤山县知县曹谨,为了解决当时农田灌溉水量不足,爰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夏天开始兴建,历时约1年半,於道光十九年(1839)兴建完工。成为南高雄大平原重要的灌溉水系。水圳灌溉区域沿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凤山上里至凤山下里等五里,即今高雄县凤山市、大寮乡、大树乡及高雄市小港区、前镇区、苓雅区、新兴区及三民区。圳路共44条,掘圳长达40,360丈,灌溉农田面积达3,150甲。当时凤山县地区农田因灌溉而受惠,由一年一熟的看天田,成为一年二熟的允水田(上腴田、良田),凤山县因此一跃成为南台湾米粮重要产地。老百姓为感念曹谨知县开圳德泽,乃请当时知府熊一本,以「曹公圳」命名纪念。

「曹公圳」是台湾在清领时期,由官方主导的最大规模水利工程,与台北市「瑠公圳」、彰化县二水的「八堡圳」,合称清代三大水利工程(後二者由民间开凿)。日治时期,仍沿用曹公新、旧圳灌溉设施,并引进新的抽水设施,取代一年一筑的临时拦沙坝,农业用水更加稳定。光复後,因下淡水溪床东移、下降,无法满足用水需求,而增设大马力的抽水机设备,曹公圳灌溉区域全面进入机器抽水的时代。

曹公圳从清领、日治时期到光复以後,水圳灌溉区域曾遍及凤山、林园、大寮、大树、仁武、大社、鸟松、桥头、楠梓、三民、苓雅、前镇、小港等13乡镇市区农田,也是供应大高雄地区200万人口饮用水的澄清湖自来水厂取水源头。曹公圳旧圳头的水闸门、石埤整体状况尚佳。县府於八十九年(2000)曾邀集古蹟审查委员前往勘察,认为该水圳沿用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水闸门设施及石碑年代久远,昔日的风采依旧。

曹公圳经过大树乡与县府共同参与推动,更彰显了它的历史人文价值。故而於九十三年(2004)登录为高雄县历史建筑之一。目前已先完成周围环境绿美化,并设置解说碑文,未来若能克服用地取得问题,结合高屏溪上游的「下淡水溪铁桥」、「三和瓦窑」、「竹寮取水站」等文化景点,发展具有水资源、人文、产业及观光游憩的特色。

参考资料

    任亭丽撰【高雄县政府,《发现古蹟之美》p.47】

下一篇:施梅樵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李旦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