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瑠公圳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11

阅读 :239

清代台湾北部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圳。1740年(乾隆5年),业户郭锡瑠为灌溉台北盆地,纠集佃户出资,欲从大坪林凿石穿山,引新店溪水,因地险番猛,未能成功。1752年,再度兴工开凿,亦功败垂成。1753年,与大坪林垦首萧妙兴等人合作,第三次进行开凿,7年後终於凿穿石腔,引得水源,并在1765年左右完成大小圳路。

据同治年间编修的《淡水厅志》记载,瑠公圳自大坪林引水,往南直抵公馆街拳山麓内埔。其後圳路主要分为三条干线: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庄及古亭仓顶等田,与雾里薛圳为界;其二,由大湾庄至周厝仑等处,余水流入下陂头小港仔沟;其三,由大加蜡东边的六张犁、三张犁口过梘,直至车罾(今台北市延吉街、市民大道交叉口附近)、五分埔、中仑、上搭搭攸(今松山区永泰里)等处,余水从剑潭对面的犁头标,流入北港大溪(今基隆河)。灌溉区域广及台北盆地南部,约1200余甲。沿线横跨许多小河川,为了让圳水顺利往北流动,利用凿空的长条型木材作为水管,架造在河川上方以导引圳水,称为「梘」或「木梘」,成为瑠公圳特有的构筑技术和沿线景观。

1901年(明治34年),台湾总督府颁布「公共埤圳规则」,凡具公众利益之水圳皆指定为公共埤圳,瑠公圳因此改为「公共埤圳瑠公圳」。1907年,与雾里薛圳、上埤合并为「公共埤圳瑠公圳组合」,成为水利事业的自治团体。同时,为减少圳路重叠以发挥最大的供水效能,遂施行圳路统合整治计画。1910年,双连埤、大竹围埤、下埤、三板桥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鸭寮埤、牛车埔埤等8个私埤,经总督府同意并入瑠公圳组合,奠定日後的基本规模。1940年(昭和15年)灌溉面积达2500余甲,组合成员2,389人。1946年,依「台湾省农田水利协会章程」改隶台湾省管辖;1968年改称「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虽因台北市快速都市化而失去原本作为灌溉水圳的重要性,但仍藉由捐助成立「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中正农业科技社会公益基金会」等财团法人,转型为都市型的水利组织。

中文关键字:郭锡瑠 , 新店 , 台北盆地 , 水租 , 水利设施

英文关键字Guo Xiliu , Xindian , Taipei Basin , water rent , irrigation system

参考资料

    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会史编纂小组编。1993。《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会史》。台北: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陈培桂。1963。《淡水厅志》。「台湾文献丛刊」17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尹章义。1989。《台湾开发史研究》。「台湾研究丛刊」13。台北:联经。

下一篇:班兵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理学堂大书院(牛津学堂)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