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砺石与砥石的功能相似,皆是用以磨制石器或其他器物的石器。在台湾的新石器文化中,砺石的材质以砂岩为主,形状与大小不一,应是选取形状和材质适当的石头後,不加修整地直接使用而成。和砥石相同,一个砺石也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磨面。
二. 分类问题
砥石和砺石这二件功能相近的石器在台湾考古学界中还没有明确的区分,由於两者的大小和形状原本就不一,加上长时间的使用与磨损也可能使砥石或砺石的体积缩减,所以形状及大小不适合作为两者的分类依据,如1949年所做的南投县埔里镇大马璘遗址发掘报告中的描述:「…其用法有两种。一是手持砺石在工具上搓磨,这种砺石较小;一种是手持工具在砺石上砥砺,这种砺石体积较大」,便是依大小及用法而将砺石分为两种,而没有区分出砥石与砺石(石璋如、刘益昌,《大马璘》p.123),但这二种使用方式和砥、砺石的大小并无绝对的关系。如1980~1982年间的卑南遗址发掘也未刻意区分两者,而是将两者视为同一种器物,如「用来磨制石器的工具,考古学上称为『砥石』,有时也称做『砺石』。」,并且用类似上述的用法区分将砥石分为固定式的砥石(以物就石)及手持式的砥石(以石就物),其中固定形砥石尚区分为大型及小型二种 (宋文薰、连照美,《卑南考古发掘1980~1982》p.150)。鹅鸾鼻公园考古调查报告与南投县埔里镇水蛙窟遗址的调查暨发掘报告虽区分了砥石和砺石,但皆未说明区分标准及方法(李光周等,《鹅鸾鼻公园考古调查报告》p.51;何传坤、郑建文、陈浩维,《水蛙窟遗址调查暨考古发掘报告》p.69)。如果就字义做区分,史记夏本纪中的孔安国集解则有:「砥细於砺,皆磨石也。」的描述(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p.39;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七卷p.1020;1116),此处以材质做区分,亦即砥石较细致,砺石则较粗。
三. 实际例子
由於砥、砺石间有不少共通点,加上上述分类问题的存在,以下对砺石的描述以所引用的发掘报告为准。以南投县集集镇大坪顶遗址为例,其中九件归为砺石的石器材质皆为砂岩,由於使用的是不同形状的天然砾石,而且多未经修整,所以外形不一,但大多具有两个较平正、上下相对的宽面,宽面上有磨砺他物形成的平面、弧状凹面或凹槽,有些砺石的两个宽面及侧面皆有磨砺的痕迹;在大小方面,四件较完整的砺石除一件未采回而无测量资料,另三件长度分别为14.55、17.1、31.5公分,宽13.4、16.3、17.25公分,厚度8.4、12.7、9.5公分,前一件重量为1655公克,後两件则超过5000克,另外五件残件长宽从6公分到13公分、厚度1.6~5.3公分、重84~643克不等(邱敏勇,《南投县集集镇大坪顶遗址》p.293~295)。磨面的形状应和其所磨砺的器物形状有关。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