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人口考古学研究的发展,大约在二十世纪初期,於欧美各国开始兴起,到了六零年代,受到了新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对於人口研究的重点除了在於了解过去人群的人口数量、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模式与密度、成长率的消长外,更加重视人口发展与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期望以人口发展的理论与知识背景,来诠释过去社会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人口考古学的研究取向是,以「人口」为研究对象,同时综合考古学、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架构与资讯,试图呈现过去人类社会中,人口如何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而在数量、性别与年龄组成、文化或民族构成等特质上有所变动与发展的过程,或是人口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面向的发展,由此进而了解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内部联系所在,然後就可以更进一步地解释过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考古学家要如何从遗址出土的各种考古资料,来进行有关「人口」的各项研究呢?比较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了从聚落型态、人工遗物与生态遗留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模式、墓葬资料,以及历史与民族志资料着手,举例来说,聚落型态的分析可以提供遗址面积、遗址居住空间、房舍大小与数量、遗址分布范围等资讯来计算过去曾居住於此聚落可能包含的人口数量;或是从墓葬中出土的人骨、陪葬品、葬具等来分析墓葬中死者的数目、性别、年龄、可能具有的社会地位等,累积一定程度的墓葬资料时,便能大概了解过去社会中的人口数量、年龄与性别组成,甚或是否具有社会阶级等各种有关人口方面的资讯。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