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本书的作者张光直先生,曾任教於耶鲁大学,而在任教的期间内,曾经两度回台湾主持大型的考古学研究计画,包括1972年有名的浊大计画,另外一个就是1964年由耶鲁大学和台湾大学合作进行的「台湾史前史研究」,主要针对大坌坑、营埔、凤鼻头、泰源等几个遗址进行调查研究,而本书就是这个研究计画的具体成果。不只如此,这本1969年出版的着作是台湾战後第一本完整的考古遗址发掘报告,因此不只报告内容、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在台湾考古学的研究上具有其代表性的意义。
在「台湾史前史研究」计画中,张光直先生主要是发掘凤鼻头、大坌坑南北两个遗址,因此本书的讨论也针对这两个遗址来进行,总共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凤鼻头遗址的发掘报告、第二部分是大坌坑遗址的发掘报告、第三部分为所有资料的综合比较研究。在个别遗址的部分,书中都会先介绍遗址本身的发掘状态,并且陈述层位与陶器序列、碳十四年代、土壤分析的结果等,接着再针对遗址出土的各个文化进行讨论。第三个部分则是宏观的综合讨论,包括凤鼻头与大坌坑在後冰期与史前台湾的样貌、台湾绳纹红陶文化和周边区域相似文化的关系、龙山形成期与圆山文化和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相似性、台湾考古学与民族学的相互关系等议题,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相当广泛。
日据时代末期,鹿野忠雄先生曾推论出台湾七个史前文化的层序,但没有实际的资料确认他的论点。而本书出版的资料,则是经过发掘和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考古地层证据以及开始使用碳十四年代的资料,由此大致肯定了台湾史前文化层序架构。另外,因为当时国际的语言学界对於南岛语族在台湾开始的年代很有兴趣,而本书中的资料确定了大坌坑的文化层位,又提出与中国东南海岸地区遗址文化的相似性,刚好可以提出关於南岛语族祖源和文化连续的假说,而连带把台湾考古研究推上了国际舞台,可以说从各个面向来说,本书的出版都具有其时代意义与代表性。
参考资料
下一篇:「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海上见闻录》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