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全台开垦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7-14

阅读 :358

17-19世纪台湾的水田化运动与农业经济的扩展。17世纪荷兰时期(1624-1662年)实施以贸易为导向之经济政策,糖业是主导性部门(leadingsector);郑氏时期(1662-1683年),稍重稻米业,但基本上是为了维持军需民食之用,糖仍然是主要出口产业。至清初仍维持此一政策,原因是糖在日本与中国有广大的市场。

17-19世纪是台湾农业的一大重要转捩点,土地全面开发,以旱田为主的农业逐渐蜕变为以水田为主的农业,而稻米业迅速成长,不但与糖业并驾齐驱,而且跃居为最大输出品。以米糖出口为主的农业模式成为台湾的经济命脉。

米糖经济的发展,基於两大因素。首先是市场,因在此期大陆人口剧增,粮荒日益严重,尤其是福建。其次是台湾有三个良好的农业条件:(一)地属热带、亚热带,全年高温,适合农作物生长,一年可二至三收;(二)雨量丰富、水源充足,可灌溉水田种稻;(三)旷土多而土壤肥沃,不须施肥,即可耕种。

然而,台湾欠缺发展精耕农业的技术与人力,汉人乃大量移入拓垦。东亚最进步的农耕方式是水田耕作,而水田须耗用大量的水才能达到高生产力。台湾气候高温多雨,山高水急,中、南部雨量又集中於夏季,须有大规模水利工程方能将雨季与奔流之水源拦截,供灌溉之用。

17-18世纪之交,移民渐向水源丰富的中部、北部发展,开筑水圳与拓垦田园同步进行。灌溉不仅扩大水田面积,而且将收成次数由一作增为二作,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着名的水利工程有康熙年间彰化平原的八堡圳(1719年),雍正年间台中盆地的猫雾拺圳(1732年),乾隆年间台北盆地的瑠公圳(1765年),道光年间高雄平原的曹公圳(1839年)等。其它大小埤、圳散布全台各地。从康熙末年大规模展开的水田化运动,台湾由南而北、由西而东、由平原而山区,在短短不到300年内,大部分可耕地均加以拓垦利用,台湾乃成为东南谷仓。

19世纪後半叶台湾开港後,国际贸易日益重要,台湾的特产樟脑由於控制世界市场,价格又高,促成山区熬制樟脑业的发展。此外,北部山地地理条件良好,茶之栽培亦蓬勃发展。自1867年(同治6年)英人陶德(John Dodd)将乌龙茶试销澳门成功後,台茶出口大增,市场扩及美、欧及南洋各地,成为最重要的输出品,赚取大量外汇。因此,浅山地区亦逐渐开发。

据清代官方纪录,1684年(康熙23年),田园计1万8,454甲,1820-1850年代(道光年间),有3万8,100甲以上;1884年(光绪12年)刘铭传清赋前,为7万1,153余甲;1891年清赋後,全台民业田园43万2,008甲(内包光绪15年才清丈完毕的埔里2,498甲与恒春4,269甲)、官庄田园1万5,352甲,合计44万7,360甲。计清代民田增为23倍多,官庄田园增为1.5倍多。事实上,清丈的数目并不精确,据1898-1904年日人之调查,全台计有田(水田)31万3,693甲、园(畑,即旱田)30万5,594甲,田园面积共61万9,287甲。因此田园增加之数当在33.5倍左右,可见汉人拓垦速度之快。

中文关键字:米糖出口 , 精耕农业 , 水圳 , 茶 , 樟脑

英文关键字the exportation of rice and sugar , Precision Agriculture , cannal , tea , camphor

参考资料

    刘铭传。1997。〈光绪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奏「量田清赋,申明赏罚摺」〉。收於《刘壮肃公奏议》。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刘铭传。1997。〈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奏「厘定全台官庄田园租额摺」〉。收於《刘壮肃公奏议》。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中村是公。1905。《台湾土地调查事业概要(附表第三十八号)》。台北:台湾临时土地调查局。

下一篇:企业集团化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儿玉源太郎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