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名字

名字

李姓

分类: 名字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04

阅读 :403

目录

    QQ群历史先秦时期两汉时期三国时期隋唐时期随陈化父子入闽避“安史之乱”南迁李德裕贬死崖州随王氏兄弟入闽两宋时期明清时期来源他族改姓他姓改李氏虎图腾说老姓说迁涉分布移居海外堂号、郡望堂号郡望名人历史名人现代名人


    QQ群  暂时未有QQ群,如果你已建立了李姓家族的QQ群,请点击右边编辑按钮编辑此段并贡献出你的QQ群号。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构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段的李耳,是野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由于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品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次要典范,用“道”来阐明宇宙万物的演化,包括着某些朴实辩证法要素,对中国哲学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当时唯物、唯心两派都从差别的角度接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医生,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段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医生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医生,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医生。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上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医生。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辨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宗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东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之后,李姓人口逐步添加。春秋时晋文公(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国都在今山西夏县东南)相李悝,都是晚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国都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医生,其宗子李崇创始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创始赵郡房,构成李姓宗族最次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李姓人又在很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东北);鼎新初任智囊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东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成长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东南已成长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三国时段大司马车骑将军李傕为北地(今宁夏、甘肃一带)人;向东南又成长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成长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东北已成长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今后构成安排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段,“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段,陈列士族姓氏品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西岳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由于士族门第大概是由先人出名望、代代保存崇高、常有元勋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方式和表示异于巨人的风气、能谈论、有文章等种种要素构成的,阐明李姓已经衰亡。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阐明其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呈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进步了李姓名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野廷内外已具有相当薄弱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绝后大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别的,这一历史时段,李姓除漫衍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次要是在北方成长。李姓从构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工夫内,固然也有人在野做官,但因出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大名鼎鼎。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弹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情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功绩卓著,留居本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逃难南逃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天子,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逃难,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群众蒙受了绝后浩劫,大批人志愿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上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今后子孙蕃盛,构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让步,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失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领袖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沟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本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久骚动,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初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成长,漫衍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之后,出于多种缘由,李姓播迁愈加屡次,漫衍地更为普遍。其中,迁移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打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瑰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沦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段,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范围南迁,有的跟随宋高宗赵构的脚印,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很多李姓官名流民。别的,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指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得胜,李兴带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移江南的李姓人,以居住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出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种种莱肴做汤出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期  明代,李姓已根本上普遍内地各省,从明末开端,闽、粤李氏连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活与成长。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内地的汉人到台湾开荒。其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乐成带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和平,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光复台湾。此後,郑乐成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单独开辟台湾。郑乐成在光复台湾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扼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段,有很多李姓人跟随左右,在光复台湾的和平及开辟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果。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保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很多篇幅记叙明郑时段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乐成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海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具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相继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单一,垦殖地常常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辟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沟求成长。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具体的记叙,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海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四周,大甲西社番变时倒运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协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持续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辟和建立台湾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来源
      源于嬴姓

下一篇:曾姓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杜国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