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七响阵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2-09

阅读 :407

台湾阵头之一。流行於台湾西南沿海一带,目前有稽可考的历史约百年。据传起源於中国福建南安、同安、泉州等地一带乞丐乞讨时所跳之「拍胸舞」,在闽南有钱鼓弄、钱鼓舞、打花草等之别称,後渐成为民间踩街活动和迎神进香时所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并为梨园戏、高甲戏等所吸收而搬上舞台。在台湾又称天子门生、天子文生、乞食歌、天子门生七响阵、天子门生七响曲、打七响、七响曲、七响子、打手掌、七里响、七里香、状元阵、乞食婆子阵等。但天子门生、天子文生、乞食歌,并不特指某单一类型的音乐团体,如太平歌也有天子门生、天子文生、乞食歌等之别称。之所以会有「七响」之称,乃指在舞蹈行进过程中,拍打身体数个部位(不一定是七个部位),发出数个声响节拍而言。

就演出形式言,目前所见有「无剧情只舞不歌」,以及「有剧情载歌载舞」两种形式。「无剧情只舞不歌」的七响阵,是一种纯打七响(或不一定七响)的舞蹈表演,大多依附在车鼓中,与车鼓阵、牛犁阵、桃花过渡阵、抛采茶等一起演出,独立成阵的很少;使用的乐器,基本上有壳子弦、大管弦、月琴、笛等,或代之以录音设备。「有剧情载歌载舞」的七响阵主要为因应庙会、神诞等场合演出,台南县龙崎乡牛埔村的「乌山头七响阵」、高雄县内门乡内东村的「州界尪子上天七响阵」,以及高雄县内门乡内东村的「虎头山七响阵」均保留传统,为目前台湾七响阵三大主要业余阵头;使用的乐器皆为壳子弦、大管弦、月琴、笛、掽管、四块、引罄七种,音乐可分为「歌乐曲」与「器乐曲」两种。

歌乐曲部分,目前保留下来的相当少,有【一丛好花】、【七里香歌】、【十二生肖】、【十八相送】、【十五步送哥】、【十条手巾】、【上大人孔一己】、【陈三五娘】、【结尾】、【圆满拜谢】等。器乐曲也有歌词,统称为「行路谱」,为平时行进及热场用,正式表演时大多不用,艺人为了区别不同曲调的「行路谱」,乃以歌词(工尺谱字)的前几个字称之,如【士合一ㄨ一士一】、【上ㄨ五上五六五】等。目前所见器乐曲有【上五上工上ㄨ】、【上ㄨ五上五六五】、【士上合ㄨ工士】、【士合一ㄨ一士一】、【工工士合ㄨ工上】、【六六上ㄨ】、【起谱】(上五上五六五)、【掌头】(一ㄨ一士一)、【普庵咒】等,其中以【起谱】、【掌头】(此二者可用於正式表演)、【六六上ㄨ】、【工工士合ㄨ工上】等较常使用。

三大主要业余阵头的表演形式,也与一般七响阵多有不同,如一般七响阵前场演员多为二生二旦三丑的七人演出,而这三个团体却皆是一婆(旦)二公(角)的三人演出,且至今仍保留前场不男女同台的传统,清一色全由男性或女性扮演。

另台南县薪传奖得主陈学礼(1915-2007)、林秋云(1923-2004)夫妇,在台南县市也传承了不少以健身、娱乐为目的,较少参与庙会活动的「有剧情载歌载舞」的七响阵社团。林秋云为指导上的方便,并自行设计舞步教学,已脱离传统,由於是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故其团员人数不拘,通常为20-30人。所演出的曲子只有一首,称【打手掌】或【七响曲】,歌词叙述郑元和故事。後场伴奏除陈学礼现场演出壳子弦(小椰胡)外,另配以录音设备。这些团体并不独立成阵,同一批成员通常也演出车鼓阵、牛犁阵、桃花过渡阵等。

中文关键字:阵头 , 乞丐

英文关键字Zhentou , beggar

参考资料

    *陈正之。1995。《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黄文博。1991。《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台湾智慧丛刋」4。台北:台原。*黄玲玉。2004。〈从源起、音乐角度初探台湾文阵与南管之关系〉。收於《南、北管音乐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编。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黄玲玉。2007。〈从源起、音乐角度再探台湾南管系统之文阵〉。《关渡音乐学刊》,7:47-92。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刘还月。1986。《台湾民俗志》。「台湾风土全集」A1。台北:洛城出版。*卢进兴。2003。《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台南:长青文化企业社。

下一篇:三投军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