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台湾演剧协会」成立後,先将全台戏剧团体未符合改善要求者予以强制解散,规定非经该协会认定领有会员证者,不得在台湾演出任何戏剧或音乐;通过审核的会员剧团,须接受《台湾演剧协会规约》的管束;会员剧团所提出的剧本,也必须经过「台湾演剧协会」的核定。
当时通过审核获准加入该协会继续营业的团体共有49个,包括:「国风」、「钟声」、「嘉义国民座」、「国钟」、「南宝舞台」、「星光」、「广爱」等7个新剧团,「日月」、「松竹」、「富士」、「南旺」、「瑞光」、「胜美」、「日东」、「明光」、「明星」、「日兴」、「新舞」、「三和」、「昭南」、「国民」、「爱国」、「明春」、「日出」、「永乐」、「日光」、「小美」、「明华」、「建兴」、「日进」、「新声」、「神风」、「昭南座」、「菊」、「光」、「江云」、「东兴」、「日活」、「丽明」、「樱」、「东宝」等34个由歌仔戏脱胎的改良戏剧团,「日本人形时代」、「新国风」、「小西园」、「五洲园」、「小美园」、「旭胜座」、「新兴」等7个布袋戏团,以及仅有1个的皮影戏团「高雄州影戏团」。
「台湾演剧协会」的主要工作除了整顿剧团、核定剧本外,还包含:接手「皇民奉公会指定演剧挺身队」的经营、对职业剧团进行再训练、推动全岛性的青年剧运动等。在主事松居桃楼的领导下,原本担任「地方娱乐自给自足」任务的青年剧,彻底成为官方宣传战争的工具;1943年4月,与《兴南新闻》社筹组「艺能文化研究会」,预计演出日本「国民演剧」得奖作品《赤道》,以达成其「大东亚演剧」的构想,此举引发部分《台湾文学》成员的反感,促成「厚生演剧研究会」的出现,并决议於9月演出新剧,他们代表台湾艺文界对皇民化戏剧政策的一股反抗力量,也是日治末期民间向官方的一次挑战。而传统戏剧团为求生存,在皇民化政策与「台湾演剧协会」的管制下,多少脱离了传统的样貌,演出方式上做了部分调整,渗入了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後来的发展有更多变化发挥的可能。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