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豫剧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1-15

阅读 :279

豫剧昔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讴戏、豫梆、土梆戏、靠山吼,中共建国後始改今名。豫剧的产生约在明末,受到西秦腔的传入及弋阳腔、乱弹、罗戏的影响逐渐生成,产生後由於方言的差异,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流派,大抵分为:

  一、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福调」。

  二、以商邱为中心的「豫东调」(一称「东路调」、「下路调」)。

  三、以豫东南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一称「本地梆」)。

  四、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一称「西府调」、「靠山吼」)。

  豫剧自1949年随军队辗转播迁来台,意外地撒种植根,至今已逾五十年。依陈芳、严立模《台湾豫剧五十年图志》,其发展约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奠基期(约1950年代):1950年元旦,由杜玉柯集合安排爱好豫剧的官兵眷属演出《辕门斩子》,是目前所知台湾最早的豫剧演出,同年,在陆军吕心贤团长支持下,创立「黄龙豫剧队」,七年後,由凤山调驻马祖的芮文正发起组织「虎贲豫剧队」,此为後来「陆光豫剧队」前身。另外,1951年毛兰花受邀加入、指导并成立「空军业余豫剧团」,又称「大鹏豫剧队」。而1953年张岫云组织的「中州豫剧队」随部队辗转由缅甸、越南来台後,改编成立「飞马豫剧队」,成为台湾豫剧薪火相传的重要剧团。同时,在1958、1959年大鹏与飞马先後招生,培养豫剧演员,这批演员成为台湾豫剧发展的中坚。

  二、整编期(约1960年代):1960年代,军中检讨整并各剧团,大鹏首先於1965年解散,陆光也於1971年解散,唯飞马豫剧队因张岫云陈情而特准保留。然毛兰花、张岫云先後离开剧团,迫使第一代豫剧科班学生立即接棒,此时国防部设置「国军文艺金像奖」,1966年王海玲初演《花木兰》成功,王海玲一炮而红。此时期的演出,以竞赛戏及观摩公演为主。

  三、转形期(约1970年代):1971年陆光豫剧队解编,飞马豫剧队吸收陆光成员,成为台湾豫剧发展的唯一重镇。这段时期的演出重心,已从劳军及商业性公演,转移至国军文艺中心每年三档的公演,及国军文艺金像奖竞赛戏。并走向了京剧化、精致化的路线,参考京剧的分场形式与唱念,排演如《红拂》(由程派名剧改编)等新戏。同时相对於飞马「新豫剧」的表演风格,河南同乡会附设「豫剧改进会」也因聘请张岫云教戏开始演出一些改革剧目,如《桃花庵》、《平辽东》等戏的改编演出。

  四、兴盛期(约1980年代):1980年代,飞马豫剧队继续国军文艺中心定期公演,并活跃於各种艺文活动,提升了豫剧在艺文界的地位,其所代表的转型意义,是从国军文艺中心的传统戏迷转向新文艺观众群,逐渐蜕变为台湾表演艺术的重要资产。此时期的表演风格,不再强调京剧化,而是向内深掘,标榜活泼、乡土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精致化的处理,如《新白马关》、《新秦香莲》、《新洛阳桥》等骨子老戏的修整重排及新剧目《梁祝缘》、《白莲花》的编演等。

  五、创发期(约1990年代):1990年代,飞马先後受邀至美、德、奥、义、英等国公演,以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并於1994年起与大陆豫剧演艺团体交流。1996年,飞马豫剧队改隶教育部,更名「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近年来,国光豫剧队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标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

参考资料

    陈芳主编《台湾传统戏曲》,台北:学生书局,2004。

下一篇:身体气象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赛璐珞头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