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西调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1-15

阅读 :306

西调,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今山西晋城)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曲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南一带。

1、西调简介


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曲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南一带。

2、历史沿革

清咸丰三年(1853),曲周县四寨村的商人范某在山西做生意,此人酷爱戏剧,在山西看中了某戏班中的一个叫玉的男旦角演员,范就将此戏班买回河北,并招玉为婿。范死后,由女婿掌班演出(当时班内全是山西艺人)。这一剧种开始被冀南人所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光绪初年〈1877-1878),山西上党一带大旱,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三义班”经路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因路途较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仅剩二十余人。三义班的艺人以田书德、张魁等为著名演员。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三批艺徒,第一批有根宝(旦)、来成(生)等。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白旗谢天真、红旗谢天禄(红脸)、绿旗冯二歪(须生)(以上号称三杆旗),还有黑旗、黄旗、蓝旗等。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须生)、水仙(旦)、水沫(生)、水叶(旦)、水根、水源等。田书德的徒弟还有从山西来的邵森林。张魁在曲月县先后收徒弟张秋贵(生)、刘书文(旦)、刘书阁(生)等。另外同来的山西演员所收之徒有广平县的申四(红脸)、馆陶的申五(申云秀,红脸),以及郭三(艺名“盖山东”,旦)等。

此时西调的演员阵容较强,旦行有田书德、根宝、刘书文、谢天真;净行有张魁、谢天禄、吴玉河;须生有杨东来、老全保、申云秀、冯二歪、三扒拉锅等;鼓师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师有张二、老德成、黑泥等。这些人时分时合,演出于冀南、豫北、鲁西一带。

由于新收徒弟均为冀南人,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剧种的影响,因而在唱念方面,虽然尚保持上党梆子的传统,但已经摒弃了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唱腔也有许多变化,表演上学习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使西调与上党梆子有了较明显的区别。

田书德还曾应邀去馆陶的申五戏班和鸡泽的孔卜村传艺,进入二十年代以后,田书德、张魁等山西艺人相继谢世,埋骨于河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河北籍艺人广收弟子,使西调艺术繁荣传播。如白旗、红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小生)、同中(小生)、同庆(生)、同喜(旦)、亢同会;二批有杨同柱(红脸)、杨同林(花脸)、同福(旦)、同良(旦);三批有同花(旦)、严同生。刘文阁、刘书阁亦收了三批徒弟,以“贵”字排名。有些贵字辈、同字辈艺人从四十年代也开始收徒。

石家庄丝弦班曾于三、四十年代先后邀请过红旗、白旗、史登良、丰香书、申云秀、史同和、刘书阁、李长荣等赴石传艺,传授了《铡子》、《五风楼》、《金奇关》、《困汉中》等十余本戏,促进了剧种间的交流。

1946年底,西调“三义班”归太行军区第五分区荣军学校领导,称“太行第五军分区荣校第三团”,有演职员九十余人,团长杨永清,副团长霍殿、张学增、刘书阁。1948年,由邯郸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时剧团排演了《黄巢起义》、《红娘子》、《王大娘赶集》、《枪毙李福林》等。后剧团分成以刘书阁为首的群友剧团和张学增为首的进步剧团。1954年,西调有了第一代女演员李爱珍、吴素琴等。1955年二团合并成立了永年县西调剧团,主要演员有刘书阁、史同和、史登银、丰香书等。1958年,该团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海瑞告状》参加了1959年河北省戏曲汇演并获奖。省电台还播放了《海瑞告状》、《洪湖赤卫队》、《八郎刺萧》等剧的录音。1970年至1972年,西调剧团曾一度改唱京剧,后又恢复唱西调。

3、声腔

西调剧团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而西调随着演出剧目的演变,昆腔、罗戏、簧腔、卷戏剧目很少演唱,目前仅演唱梆子剧目。

4、剧目


西调的传统剧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六十多出,如《小过山》、《罗章跪楼》等;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

下一篇:安国老调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固义傩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