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表演分为前场和後场。前场负责歌舞表演,後场担任伴奏。通常有「一丑一旦」和「二丑二旦」,以及多组人共同进行表演的不同形式。表演时有一些基本的程序,例如「踏大小门」、「踏四门」和「拜谢神明」等。所谓大、小门和四门,是指表演的方位或位置,演员必须依一定的方式走位。车鼓弄等阵头歌舞小戏,表演的场合大多是在庙会庆典,这些基本动作都表示对神明和观众的敬意,因此表演的时候不能随意。
台湾的车鼓流行得极早。清人文献中屡次提到民间车鼓、花鼓、竹马戏表演的情形,在民间结合庆典中出现的车鼓阵或车鼓戏可称为歌仔戏中最老的形式之一。早期歌仔戏与车鼓戏的最大差别可能只在其主要曲调──歌仔的唱念上。歌仔戏基本上是从原来歌仔调的基础上,采借车鼓戏的表演形式,延续发展而成崭新的剧种。台湾的车鼓戏应当是随着移民由闽南传入的,在光复之前(1945),均由男性扮饰,光复後才有女性加入演出。
歌仔戏的形成和车鼓戏必有密切的关系,台湾的车鼓戏结合宜兰地区所形成的「歌仔」而为「歌仔阵」而为「老歌仔戏」。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指出:随着移民,闽南的乡土歌谣「锦歌」和乡土小戏「车鼓」也流入台湾各地;而在宜兰一带,喜欢唱歌的人特别多,大约距今一百年前,有来自闽南而擅长锦歌和车鼓的艺人及其弟子们,在原来锦歌的基础上变化得更动听更适合演唱故事,於是风靡宜兰,宜兰人就把它叫做「本地歌仔」;而流行在台湾各地的「车鼓戏」,或用南管、或用闽南客家歌谣来演唱,但在宜兰地区也被改用「歌仔」来演唱,於是当它参加阵头行列演出时就被称作「歌仔阵」,虽尚属小戏形式,但此时歌仔戏已可以说粗具雏形。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