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车鼓戏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1-28

阅读 :360

车鼓戏又称车鼓弄、弄车鼓,它是花鼓流传到闽南以後,结合了当地的音乐和表演形式,演变成的歌舞小戏。车鼓的「车」字在闽南语中有「翻」或是「弄」的意思,这类表演称为车鼓阵或车鼓弄;而「弄」字含有「舞蹈」的意思。以演出的内容来看,由於已经具备戏剧的雏型,所以又称为车鼓戏。据吕诉上〈台湾车鼓戏史〉,其原始剧本包括六出戏:第一出《番婆弄》为开锣戏、第二出《五更鼓》、第三出《桃花过渡》、第四出《点灯红》、第五出《病囝歌》、第六出《十八摸》。这六出戏可以连续上演,也可以各自独立演出,显然是一组「小戏群」。这些作品多由民间艺人创作,或是流传之後的共同创作,就题材来源而言,有些是取材於民间歌谣,有些则是取自民间故事。由於以前艺人的环境困苦,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大多不识字或是识字不多,因此表演多靠口头传授,保留下来的剧本也不多。

  表演分为前场和後场。前场负责歌舞表演,後场担任伴奏。通常有「一丑一旦」和「二丑二旦」,以及多组人共同进行表演的不同形式。表演时有一些基本的程序,例如「踏大小门」、「踏四门」和「拜谢神明」等。所谓大、小门和四门,是指表演的方位或位置,演员必须依一定的方式走位。车鼓弄等阵头歌舞小戏,表演的场合大多是在庙会庆典,这些基本动作都表示对神明和观众的敬意,因此表演的时候不能随意。

  台湾的车鼓流行得极早。清人文献中屡次提到民间车鼓、花鼓、竹马戏表演的情形,在民间结合庆典中出现的车鼓阵或车鼓戏可称为歌仔戏中最老的形式之一。早期歌仔戏与车鼓戏的最大差别可能只在其主要曲调──歌仔的唱念上。歌仔戏基本上是从原来歌仔调的基础上,采借车鼓戏的表演形式,延续发展而成崭新的剧种。台湾的车鼓戏应当是随着移民由闽南传入的,在光复之前(1945),均由男性扮饰,光复後才有女性加入演出。

  歌仔戏的形成和车鼓戏必有密切的关系,台湾的车鼓戏结合宜兰地区所形成的「歌仔」而为「歌仔阵」而为「老歌仔戏」。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指出:随着移民,闽南的乡土歌谣「锦歌」和乡土小戏「车鼓」也流入台湾各地;而在宜兰一带,喜欢唱歌的人特别多,大约距今一百年前,有来自闽南而擅长锦歌和车鼓的艺人及其弟子们,在原来锦歌的基础上变化得更动听更适合演唱故事,於是风靡宜兰,宜兰人就把它叫做「本地歌仔」;而流行在台湾各地的「车鼓戏」,或用南管、或用闽南客家歌谣来演唱,但在宜兰地区也被改用「歌仔」来演唱,於是当它参加阵头行列演出时就被称作「歌仔阵」,虽尚属小戏形式,但此时歌仔戏已可以说粗具雏形。

参考资料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 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1。 曾永义《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

下一篇:詹慧玲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逗点创意剧团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