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阉鸡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2-13

阅读 :356

张文环原着,林抟秋改编,日治时期新剧作品,预计分前、後两篇演出,最後仅有前篇由「厚生演剧研究会」(以下简称「厚生」)於1943年9月假台北永乐座公演。

《阉鸡》(前篇)共分两幕六场,剧情描述1918年左右的台湾南部小镇,有一家以木雕阉鸡装饰闻名的中药铺「福全药房」,因主人郑三桂生性苛薄吝啬,加上镇上西药房兴起,导致药房生意冷清。三桂於是垂涎火车站预定地邻近土地的商机,积极为儿子阿勇与土地持有人林清标的女儿月里筹办婚事。随着两家的联姻,同时也交换了药房与土地。不料铁道兴建计画生变,又见药房生意在交换後反而好转,三桂抑郁成疾,病重不治。家道中落的郑家,仅剩年轻一代维持,阿勇生性软弱容易灰心丧志,而坚强的月里遂成为支撑全家的重要力量。

「厚生」成立於1943年4月,为对抗皇民化对台湾艺文界的一元统治,集合了当时的文化菁英,如王井泉、林抟秋、吕泉生、张文环、名和荣一、吕赫若等,招募研究生35名,历经数月排练,於该年9月3日起,连续四天在台北永乐座演出《阉鸡》(前篇)、《高砂馆》、《地热》、《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等剧。2日举行试演会後,《台湾日日新报》报导盛况:「几无立锥之地的大爆满」,其後四天亦是如此,在各方要求下又在7、8日加演两场,立下台湾新剧於皇民化时期的辉煌记录;其中《阉鸡》、《高砂馆》二剧因编导手法出色、舞台技术成熟,广受好评,在当时被誉为台湾新剧运动的划时代作品。《阉鸡》中阿勇与月里新婚祭祖的场景处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戏没有对白,在乐声中仅有新郎新娘行礼如仪的肢体动作,王昶雄形容:「灯光和音乐的和谐演出非常引人」、「饱含哀愁、呜咽声般的曲调徐徐沁入人心,让我由衷感到悲凉。」婚嫁的场面不采喜庆音乐而代以悲音,显现出导演林抟秋对这场婚姻的诠释与独到之处。

《阉鸡》的音乐设计是以南管小调〈百家春〉拉开舞台序幕,接着还有歌仔戏调〈凉伞曲〉和〈采茶歌〉、〈六月田水〉、〈一只鸟仔号救救〉、〈丢丢铜仔〉等合唱曲,都是吕泉生返台後采集台湾民谣改编的成果。在第一幕演完的幕间,发生了一件插曲:为配合剧情,林抟秋安排吕泉生指挥「厚生音乐会」,以男声合唱宜兰民谣〈丢丢铜仔〉和嘉义民谣〈六月田水〉,虽然〈六月田水〉全词不过数字,竟使观众陶然如醉,手舞足踏;演奏中恰巧停电,便有观众主动打开手电筒,要求继续演出,此事反映出在皇民化运动禁锢下的人心对昔日熟悉的民谣的渴求。

首演结束次日早上,研究会负责人王井泉即被日警约谈,指出《阉鸡》中的音乐太富有民族色彩而被要求禁唱。该次公演结束後,由於战局日渐紧迫,日本当局再度加强对岛内艺文界的统治,《阉鸡》的後续演出计画及研究会的运作皆不得已中辍。虽然「厚生」受战火与皇民化运动的双重压力,活动时间不长,但《阉鸡》一剧不仅艺术手法杰出,并且表露出接受殖民地教育的文化菁英们回归乡土和维护传统的理念,被视为台湾新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日治末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庄永明《台湾第一》,台北:文经,1983年9月。邱坤良《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报,1992年6月。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月。石婉舜《林抟秋》,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

下一篇:许建勳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都是当兵惹的祸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