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笑称「好像自己最大的能力就是申请奖学金」的郭文泰,曾以三十岁不到的年纪,在美国芝加哥、波士顿,及圣大芭芭拉等城市,自编自导十七出意象剧场(Theatre of Image),并申请获得过蒋经国奖学金、扶轮社奖学金、Lilla Hestom 奖学金,以及美国着名的 Blakemore 人文基金会奖学金,并且曾在西北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Denver,Tufts大学戏剧系任教。
1998年以《出山》於第一届放风艺术节大放光彩,同年成立台湾的河床剧团,与3年前在芝加哥创立的河床剧团多有互动。他的剧场美学强调创造「总体艺术」表演,亦即制作中的每一个元素,如,舞台、文本、音乐和服装等等,都是原创的艺术作品,且是可以独立观之的高品质创作,在剧场中,更是担任重建虚拟世界的重要角色。相较於台湾前卫剧场大多侧重肢体表演,郭文泰也相当重视空间、装置、视觉艺术的表现。
1998年推出创团作:「米」系列第一出戏《锅巴》,正式确立河床「意象剧场」的独特风格,剧评家鸿鸿曾赞赏该戏:「极其安静但绝对丰饶…以非写实的大胆意象,具现一个隐密而奇特的内在世界」。2001年,「米」系列二部曲《稀饭》,则由每年参加苗栗白沙屯妈祖进香时,让他感觉温暖舒服的早餐-稀饭-发想,以空难为背景进行创作。2005年推出的「米系列」最後一部作品《爆米香》,则将创作概念扩增到展览、演出并重。而和他合作多年,默契极佳的一群工作夥伴包括:舞台美术设计者Carl Johnson、河床剧团现任团长叶素伶等。
郭文泰以冷冽而严谨的导演手法,树立了河床剧团宁静优雅且意象丰富的超现实风格。擅长在富有诗意的视觉景观中,营造体内心异质性与孤寂感的他说:「很多人问台湾对我戏剧创作的影响,这些创作元素不是源自於一两件特别的大事,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节奏,可能是和朋友的对话,可能是走在路上,捡拾到路边人家丢弃的婴儿车、椅子、吉他或石膏雕像」。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