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青年剧运动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7-06

阅读 :480

(1941年,台湾~1945年,台湾)日治晚期由战时动员团体「皇民奉公会」所推动的以地方青年为主体的戏剧运动。青年剧原为1930年代初期起地方青年团以练习日本语为目的,所举办的类似校园学艺会短剧般的业余戏剧演出活动。1930年代中期以後,台湾总督府采取「旧剧渐禁主义」之施政方针,加上中日事变後「皇民化运动」雷厉风行,使既有旧剧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压缩,农村呈现普遍缺乏娱乐的现象,青年剧活动在此背景下受到重视。1941年(昭和16年)7月,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成立「娱乐委员会」,其主要业务之一即是推动「青年剧运动」,意图通过地方青年的日语戏剧活动与地方事务形成互动,达到「确立地方文化」与「地方娱乐自给化」的目的。1942年7月,相关业务移转到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的文化部; 1943年7月起,所有青年剧团体继职业剧团之後,悉数归由「台湾演剧协会」一元统制。运动主导者前後有中山侑、松居桃楼与竹内治等人。

青年剧运动在推行之初,即设定目标要让全台1600多个青年团体,达到每十团中就有一团具有上演青年剧的能力。运动展开後,全岛各地陆续举办「青年剧指导者讲习会」一类活动,授课内容除了「皇民链成」一类精神教育讲座外,同时安排「导演论」、「剧本论」、「演技论」、「扮装术」等与现代剧场专业相关的入门课程,并出版入门书籍与剧本集,逐年扩大举办「青年剧竞演会」一类活动。戏剧内容多与政令宣导有关,主题涵盖「反对迷信」、「废除聘金」、「纳税宣传」、「保密防谍」和「皇民化」等。

青年剧运动的时局色彩随着战局演变而变化,从一开始不乏官方版新剧运动性质,终至全面成为军国主义的宣传与动员工具。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推广现代剧场从制作、排练到演出等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一是通过剧场活动传递混合「皇民化」与「现代化」的倾斜思想,影响观众的认同。

中文关键字:皇民化运动 , 中山侑 , 松居桃楼 , 新剧运动 , 现代剧场

参考资料

    石婉舜。2008。〈「黑暗时期」显影:「皇民化运动」下的台湾戏剧(1936.9-1940.11)〉。收於《帝国里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时期的台湾文化状况》。石婉舜、柳书琴、许佩贤编。台北:播种者出版社。

下一篇:铁板记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陈森霖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