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第一场在蜿蜒山路间两人对话是漫无目的、荒谬可笑,进行着没有结果的对谈与疑问,也透露两人正处失业状态的背景。
第二场藉由收音机的播放,请市民共同协寻「黑色外观,长约三尺、宽两尺,四角有铜片装放射性致命物质的皮箱」,因此阿三的皮箱引起饮食店民众的窦疑、探听与窃语。
第三场老大开始缅怀过往反倒羡慕起阿三的皮箱,两人陷入各自回忆,进行彼此相关却又独立的对话,最後在狗吠声与警察、民众的吵杂声中回到现实。
第四场在警察、检验员、群众们围观中要求阿三交出箱子,混乱中阿三与箱子摔落地面,大家焦点集中在皮箱反而忽略地面的阿三。最後发现阿三死亡时,警察反将悲恸不已的老大铐上带回警局。
本剧於1977年,当时担任中国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组主任姚一苇,以组内六名学生为班底,结合黄美序、司徒芝萍、汪其楣三位刚自美国学成国的剧场工作者,在戏剧学者俞大纲的鼓励协调、公开徵求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共同演出。在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中,《一口箱子》的演出被视为实验戏剧的肇始,也对後来的「实验剧展」产生相当大的催化作用。
关於本剧的创作动机,俞大纲在1977年演出的特刊里述及姚一苇写作这出戏的动机说道:「他曾经告诉我,他这一剧本的写作动机,出於前几年从美国作戏剧考察回来,提着一口小箱子,刚踏出飞机的门,看到在机场欢迎他的亲友,倏然浮起一种感触,『人是回来了,这次考察究竟收获了些甚麽?提箱中又装塞了些甚麽?』这一怅然若失的感觉,促使他写成这一剧本。」
刘尧森誉《一口箱子》深具现代悲剧之着作,现代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感受即为现代人悲剧意识之主要根源;蒋维国则肯定箱子的含意是非常明确的,认为那是传统、遗产的一个象徵。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