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高砂馆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22

阅读 :414

林抟秋作,1943年4月28日以日文发表於《台湾文学》第三卷第二号(夏季号),同年9月2日由「厚生演剧研究会」於台北永乐座首演。剧本後经黄书倩翻译成中文,刊登在1998年7月《文学台湾》第27期上。

剧作家林抟秋,曾於留日期间於东京「红磨坊新宿座」剧团担任戏剧编导。1943年返台後,与吕赫若、吕泉生、张文环等文化精英密切往来,逐渐找到身为岛屿文化人的归属感,因此於同年3、4月先後在报刊发表《医德》与《高砂馆》两篇剧作,二者的思想和取材都来自台湾本土,表现出剧作家顾视乡土、审思自我的一面。

《高砂馆》共分四场,背景设在中日事变後不久的冬天,基隆港边一家老旧餐旅店「高砂馆」内。全剧以阿秀(店内餐饮部经营者阿富的女儿)与吴源(旅店主人)等待未归人作为情节主线,描述吴源的儿子木村赴满洲闯荡事业,却一去五年音讯全无,留下吴源日夜盼望;阿秀则是成日失魂落魄,朝暮守候码头的船鸣声,等待着与木村同赴满洲的男友国敏归来。在吴源与阿秀一再落空的期盼中,高砂馆内陆续上演一幕幕小人物生活悲喜剧:一对投宿的怨偶(客男与客女)分手、港边小人物间的日常冲突、渡轮舵手向阿秀求婚、客男不辞而别後客女因与阿秀处境类似而建立起若有似无的情谊、渡轮舵手求婚被拒後请调花莲、木村终於归来却带来国敏早已情变的消息……。最後木村以在华北找到工作为由,说服父亲同去,同时婉转邀约阿富阿秀母女一同前往生活,阿秀对其提议不置可否,全剧在两人伫立窗边各有所思地凝视窗外夕阳下大船出港的海面,阿富一如往昔地嚷着「做生意了,做生意了……」声中结束。

1943年9月2日至6日,「厚生演剧研究会」於台北永乐座演出《阉鸡》(前篇)、《高砂馆》、《地热》、《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等四部作品,其中《阉鸡》和《高砂馆》二剧因编导技巧出色、舞台技术成熟,获得票房与剧评的双重肯定,被誉为台湾新剧运动的划时代作品。台北帝大教授泷田贞治评论《高砂馆》「是一种速描剧,并非说它是粗陋的描写,而是指它捉住了匆忙陋巷中永恒的人性,再透过优秀的组合将其展现。」剧作家以小人物生活为本,将时局淡化处理,在人物的交织穿梭与日常的吵嚷嬉闹中,展现各自的悲欢喜怒,并夹杂着对茫然飘浮的人生的淡淡哀愁。当今的研究者认为此剧相对於战争期文艺的主流价值,反映出剧作家不合作、疏离乃至厌战的意识。

时隔一甲子後,台大戏剧系学生於2003年12月17日至21日秋季公演中,在台大古蹟剧场再度搬演此剧。导演傅裕惠希望凸显当年人民的孤苦压抑与平凡无奈,描绘出他们对生活所抱持的期待,呼应现在台湾人的心情。剧情新增即将返回中国的戏班演员与台湾富家少爷之间一场暧昧的道别,压抑的恋情呼应并深化原剧作中角色的空虚与落寞。这是台湾戏剧教育学界首次演出早期本土剧作家的作品,也是一段面对台湾戏剧文化的寻根之旅。

参考资料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月。石婉舜《林抟秋》,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http://140.112.58.222/drama/ksk/11

下一篇:不可踢倒鼓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顾正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