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1991年11月,创团作《三个不能满足的寓言》於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善厅演出,结合马森的三出独幕剧《在大蟒的肚里》、《脚色》和《花与剑》,探讨人际冲突、互动与人生困境,网罗全台各地剧场工作者,开启了高雄与北部小剧场的对话和交流。1992年《呐喊-街头的审判》、《应许之地》与1993年《金钻大高雄》的演出之後,逐渐进入街头、校园与社区表演,以原创性的剧本、在地的观点,探索关於高雄的人文风貌。1994年,邀请卓明南下担任导演与表演训练课程老师,与团员进入盐埕、哈玛星、旗津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以集体创作方式推出《高富雄传奇》,藉由虚拟的高富雄家族,勾勒高雄近60年来的政经、社会变化;在剧场技术上,以户外-性剧场模式、通俗的戏剧元素、贴近在地的表演方式,打造出有别於北部剧场的表演形式,创造了属於高雄的剧场美学。其後又陆续推出《封神榜》(1995)、《-人间(兼)神/1996》(2000)、《风吹过十三号码头》(2002)等作品,同样以在地的省思出发,建构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状态与改变。这一系列作品所呈现的草根性地方俚俗美学,确立了该团的风格定位,也促使高雄人增进在地认同,并提供更多高雄的剧场工作者有创作和实习的空间。
1996年年底,剧团搬迁至彩虹公园的「南风文化底层」,利用地下室空间推展一系列的艺文活动,包括「打狗彩虹艺术节」、戏剧工作坊以及小剧场表演,其中1997年年底的「嗨!骇!实验剧展」,也开启了「南风剧团」迈向实验剧场的戏剧尝试,如:《关於报纸上的雨伞拍卖事件》(1997)、《时间之书1905》(2001)、《致波赫士》(2003)、《疾病备忘》(2004)等剧,风格以魔幻、肢体、影像、文字为表现主题,拓展该团於探索在地文化的戏剧内容之外的意象剧场美学。除了连续两届的「嗨!骇!实验剧展」,也举办了三届的「嗨!骇!现代剧展」和两届的「小剧场新浪潮」,其中培育出Baboo、冯力文、杨瑾雯、陈建合等高雄在地新锐导演,并邀集南部戏剧团体、全台重要小剧场剧团,促进彼此的讨论与交流。2004年年初,剧团迁出「南风文化底层」,仍持续推动南部的小剧场文化,如2004年年底推出以女性导演讲述女人主题的「乐剧展」等。
「南风剧团」每年固定制作三至四出戏剧演出,至今已累积40余出大小不等的戏码,不仅结合在地文化、鼓励集体创作,也包容具前卫意识的作品,曾於87年度获文建会扶植杰出演艺团队,并於89年度赴纽约新闻中华文化中心演出《鱼水之间》一剧;此外,不定期举办的幕前、幕後表演人才训练课程,培养出不少高雄在地的剧场与艺文工作者,如:曾秀玲、方惠美、李玮娟、鲁希文等,可谓南部地区重要的表演艺术人才培训地点。对高雄地区而言,「南风剧团」致力於推展艺术文化,培养了不少欣赏戏剧的人口,为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戏剧团体。
参考资料
下一篇:千里路途三五步,百万军兵六七人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南-傀儡戏剧场艺术研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